官方合作热线: 15658179397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政策解读

两会医声|减少抗生素滥用 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

字号+ 作者:医学界 来源:医学界 2024-03-06 我要评论

聚焦两会 关注医疗 今天,2024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 持续优化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系, 减少抗生素滥用等问题

 

 

聚焦两会

关注医疗

今天,2024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

 

 
 
持续优化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系,
减少抗生素滥用等问题
 
朱同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带来了两份有关推动抗菌药合理使用和新抗菌疗法研发的建议。他认为,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精细化程度,对于缓解微生物耐药和抗菌药物滥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抗菌药物的部分管理政策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建议持续优化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系,并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与集采等政策之间的衔接,以从制度上减少微生物耐药和抗菌药物滥用等问题的产生。
 
朱同玉还提到,当前抗菌药物研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变异的速度,建议增强对新型抗菌药物创新研发的鼓励与扶持。噬菌体被视为当前新的抗细菌疗法路径,应探索噬菌体疗法的创新审批路径。(第一财经)
 
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

王建安院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今年提案的内容,一份是关于推进植入性医疗器械高质量创新和规范管理,另一份是关于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
 
如何保护植入性医疗器械原始创新?王建安委员指出,一方面,建议进一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立职务发明界定委员会,明晰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标准;另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和保护原研性植入性医疗器械研究各方的主体利益,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王建安委员特别强调,“植入性医疗器械属于高科技和学科交叉的产品,技术发展快、风险高,应用法律来保证创新行动的发展动力和持续性。”因此,建议加快构建植入性医疗器械应用规范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医疗器械管理法》,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目录,选取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或有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基础的部分发达省市开展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试点,将审批权限适当下放,将考察、鉴定等流程前置,为审批、研发提速,加强上市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在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服务方面,王建安建议对做出示范的公立医院,适当放开“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的限制。优先开放具有高水准医疗水平且国际沟通能力强的专科,针对某些治疗手段明晰的非急症疾病开展具有成熟操作性的手术。优质化国际医疗服务可以迭代医院科研、技术、服务、管理等能级,满足多元化就医需求,还可通过价格交叉补贴反哺基本医疗。
 
同时,王建安委员还建议通过有序推动国内医疗机构参与国际医疗认证、推动中国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加快国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实施力度比如设立“海外临床医师引进专项计划”等方面来提升国内医疗机构的国际医疗服务水平。(浙大二院)
 
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寿锡凌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级主任医师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级主任医师寿锡凌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助推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的建议,提到要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并从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协同联络机制建立、诊疗设备及药物配备、培训考核及公众意识提升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
 
“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而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服务站点作为距离公众最近的专业医疗资源,常常被看作是‘首诊机构’。”寿锡凌说,当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能很好地缩短院前-院中急救转运时间及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未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及救治患者或将患者送到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胸痛中心,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不能进一步提高。
 
寿锡凌建议,首先,如果救治单元及救治网点所在地区距离上级胸痛中心较远,当地政府应当按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为其配备急救车辆,使心梗患者得以快速转运。其次,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床旁肌钙蛋白检测”、“心电图机”或“远程心电可穿戴设备”等,对需要紧急救治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最后,由上级医院持续对已签署联合救治协议的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医师进行培训考核。(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让安宁缓和医疗走进千家万户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带着《关于提升死亡质量、完善居家安宁疗护保障机制的提案》等提案走进两会。
 
黄宇光介绍,国家癌症中心完成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癌症医疗总费用为2214亿元,2017年增长至2495.6亿元,其中,末期及离世前医疗产生的费用占主要部分。2019年,黄宇光开始实地调研我国老年末期患者的生存现状,加上母亲去年五月生病住院救治的经历,让他进一步思考,越来越多的老人晚年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对不能治愈的生命终末期患者,以家庭为基础的安宁医疗可以提升生命质量,接受安宁医疗患者可减少总健康照护费用。”
 
黄宇光提到,一是要完善居家安宁疗护的政策机制,建议政策引导推进居家安宁疗护,设立居家安宁疗护试点基地,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二是推进长期护理险、完善相关支付体系,建议医疗保障体系向早期筛查、晚期安宁疗护两头延伸,让“医保保中间,商保保两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三是开展全民生命教育、鼓励自愿前提下的生前预嘱。普及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知识,建立政策和法律框架。四是加强与末期生命质量相关的医疗人才培养,推进安宁缓和医疗走进千家万户。(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鼓励三甲医院率先采购创新药

葛均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针对创新药近年来面临的困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打通创新药入院“最后一公里”,优化医疗机构考核规则,在制度层面建立创新药快速审批入院绿色通道,对采购创新药放开药品品规、“药/耗占比”等考核指标限制,通过考核奖励鼓励三甲医院率先采购创新药。
 
葛均波表示,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后还要经历医院内部药事委员会审查。医保支付总额限制、“药/耗占比”及“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考核、药品品规限制、药品零差率政策和创新药用量少储运成本高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医院采购创新药的积极性。截至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3000多家三甲医院,近五年仅10%左右采购了医保目录内的创新药。近期,部分地区出台鼓励创新药入院政策,但支持力度参差不齐。
 
葛均波还呼吁,加快医保体系创新,特别是在创新药价值评估方面,必须依托专业和科学的理论研究。目前,医保谈判的评审专家主要为随机抽取,尚未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和队伍。而教育部去年底首次设立“药物经济与管理”专业,体系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一财经)
 
关注人畜共患病

卢联合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卢联合发现,近三年来,人畜共患病之一的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他认为,畜牧业的从业者、基层医务人员对该病的防控、诊疗能力亟待提升,这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
 
“去年我们去调研时与基层医生一起出门诊,他们对当地高发的人畜共患病有大概的认识,但用药的品种、疗程、后续监测等不够规范。遇到更复杂的情况,譬如病人有其他疾病合并症、后遗症,后续监测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多患者不得不跑到大城市来治疗。”卢联合说。

如何降低人畜共患病的健康危害?卢联合认为,首先是相关农业部门要引起重视,对家畜做好防疫,畜牧养殖从业人员做好疾病防控教育,降低发病率;其次,基层医生对疾病的处理能力要提高。

他建议,在传统授课进修机制之外,结合实际效果,医生的培训也应当分级进行。譬如,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去市级医疗机构培训、市级去省级培训、省级去国家医学中心培训,医生要做的不光是听课,更重要的是直接参与病人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记住。考虑到医学发展较快,相应培训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频次,做好知识更新。(知道News)
 
鼓励女性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
刘梅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将带着《关于促进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提案》等2份提案上两会。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导致全球35%女性死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90年-2019年全球女性心血管病患病率总体下降4.3%,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病患病率增加7.5%。然而,我国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多数女性对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防治理念。
 
对此,刘梅林建议:
 
一、关注女性特殊性,筛查心血管风险: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常被低估,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孕期、哺乳期、绝经期等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代谢改变均影响心血管健康。医疗机构加强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监测,针对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支持。在单位、社区等场所提供便捷的体检服务,鼓励女性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女性心血管疾病。
 
二、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知识,提高女性自身预防意识、重视程度及整个社会的认知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制作和传播科普资料等方式,普及女性心血管健康知识,提高女性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邀请专家为女性提供专业指导。
 
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个体化防治策略:通过健康宣教,使女性认识保持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对维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意义。女性的健康理念不仅可以惠及自身还可使家庭成员获益。根据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如营养指导、运动建议以及防治方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女性提供心理咨询及心理疏导等服务,引导女性正确面对压力,保持积极心态,降低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绝经期女性血糖、血脂、血压异常、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影响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应根据个体特征制定防治措施。
 
四、加强心血管健康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鉴于目前缺乏针对女性的临床研究和标准化防治策略,应鼓励、支持开展女性心血管健康多学科合作研究,深入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理。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不断提高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共同努力,营造关爱女性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议政府将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纳入公共卫生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确保城乡女性获得心血管疾病的筛查、预防和治疗服务。(医师报)
 
医防结合,
积极推进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刘林林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
 
当前,肿瘤诊疗模式逐渐趋向于慢病化管理,肿瘤患者的规范化诊疗越来越重要。如何推进肿瘤诊疗标准化、同质化,提升肿瘤诊疗质量和安全性,是有待进一步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刘林林建议:
 
一、医防结合,积极推进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重点关注常见、高发癌种的筛查工作,针对特定病种制定筛查指南,明确安全、有效、经济的筛查方法,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肿瘤早期识别能力和机会性筛查水平的实操性,从而提高早期肿瘤筛查率。做好疑似肿瘤患者的转诊及诊疗服务,全面推进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策略。
 
二、推进肿瘤相关病种诊疗指南的实践应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受医务人员诊疗经验、医疗资源、患者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病种诊疗指南的临床实践有待加强。应加快推进肿瘤相关病种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进一步保障肿瘤诊疗的质量和安全。
 
三、深入推进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科学建立并推广MDT诊疗模式。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MDT模式。但目前我国开展MDT诊疗模式的医院数量还很有限,MDT的诊疗质量也有待提高。应充分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肿瘤MDT模式,开设肿瘤多学科门诊,固定时间、地点、团队,建立健全相应诊疗制度,定期针对相关肿瘤病例进行讨论,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一站式”的精准化、个性化、同质化诊疗服务。
 
四、加强对肿瘤患者生命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随着肿瘤相关疾病逐渐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控制肿瘤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这一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应全面开展肿瘤患者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关注肿瘤患者的预防与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诊疗、康复与生活质量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加强肿瘤患者的综合管理,更好地为患者带来高质量诊疗服务,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国卫生杂志)
 
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

杜丽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拟提交《关于守护好心理健康 为青少年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的提案》。
 
杜丽群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工作进展缓慢,防治工作比较被动。据《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显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抑郁症检出率分别约为10%、30%、30%;重度抑郁症检出率分别约为1.9%-3.3%、7.6%-8.6%、10.9%-12.5%。学生心理问题一般认为是初中开始高发,延续至高中、大学并逐步减轻,通过筛查进行预防非常重要。因缺少经费、专业人员,只有少部分示范性学校能自行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难以提前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杜丽群提出四点建议:
 
一、提升普及推广家庭心理健康知识能力,营造良好环境。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全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试点区,编写家长学习训练教材。以社区为单位开设家长公益课堂,开展主题性培训互动和案例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交流。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心理咨询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尽快出台新的国家从业资质认证和从业规培,扩大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按照生师比标准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经费、政策扶持力度,使学校心理咨询室真正运转。开展评估、督导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实效。加大全体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能力。
 
三、加快建立“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跟踪回访”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常规化开展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全覆盖工作。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各地卫健委与学校开展定点合作,或由国家级精神卫生中心按区配备在编医生的服务,或疾控中心增设精神科,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加强学校对重点学生干预力度,指导家长及时将有关学生转到医院专科治疗,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四、加强科普宣教及社会参与度。整合现有服务热线资源,做到心理服务热线人人知晓,减少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通过捐赠、合作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确保特殊群体更能享受到心理健康服务。(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两会医声④丨刘林林委员:进一步推进肿瘤规范化诊疗

    两会医声④丨刘林林委员:进一步推进肿瘤规范化诊

  • 2021年两会提案民政答复——【养老政策】

    2021年两会提案民政答复——【养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