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中对平台型医疗的质疑

字号+ 作者:咸淡哥郑詠樑 来源:咸蛋说 2021-08-02 我要评论

我们市场需要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来解决医生、患者的需求。

       国家卫健委就“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经超过了1100家。

互联网医院数量的增长,意味着人们不再满足于“医药电商”所提供的OTC零售和健康消费,对提供包括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以及处方药、病种管理、健康维护、健康险等严肃医疗服务在内的“数字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药电商是零售药店的在线化,而数字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升级,两大赛道的分野行业内已逐渐形成共识。相较于医药电商,数字医疗因其较高的行业门槛依旧保持蓝海。

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数字医疗服务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医保政策的开放,为行业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进一步释放了数字医疗服务的潜力。2020年疫情期间,数字医疗平台微医在全国范围内打通了医保在线支付,高峰时承担了武汉慢病重症患者97%复诊购药需求。在泰安,微医实现了中国首个在市级层面医保直接报销的数字慢病管理模式,15个月时间,将当地慢病患者人均就诊时间从原来的23小时下降到30分钟,医院门诊慢性大病患者次均处方费用下降了12.7%,医保支出相对节约10%以上,患者个人负担下降5%以上。

正如毛群安在发言中所指出的,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数字医疗服务正在让患者享受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全流程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里面其实就是从医生角度出发解决问题:1)提高诊断准确性;(2)加强跟踪性。

医药电商不是数字医疗。

咸淡哥对当前平台型的医疗公司却有几个质疑。

 

 

质疑1:以卖药为“荣”

行业排头兵从不忌讳表面自己的盈利方式都指向电商卖药。

京东健康:京东健康的财报显示,京东健康主要有两大收入来源:一是由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二是由市场、广告及其他服务构成的服务收入,其中包括重要的在线问诊所产生的收入。京东健康将总收入增长的原因归结为: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的大幅增长。

阿里健康:目前,阿里健康旗下包括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数字基建业务等四大业务板块,根据财报,这四大业务在报告期内取得收入分别是132.16亿、19.65亿、2.84亿、0.53亿。其中,医药自营业务仍然挑起了阿里健康发展的大梁,成为了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85.17%,同比增长62.5%。

不难看出,卖药盈利是行业此阶段的现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行业从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平台虽然在疫情后实现了爆发性增长,但在商业化路径上,仍然处在探索的早期阶段。无论提供怎样的服务,如问诊、分诊、健康服务或数据服务都是待长成的树苗。要依赖这一服务实现大规模盈利,需要市场的不断教育与强大的数据库与运营团队。

 

质疑2:把在线问诊当成商业模式

参与者们乐于提及自己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商,比如,“我们有N家互联网医院”“提供了数据服务”“提供全病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虽然着重的角度不同,但纵观整个行业,几乎每家平台必备的都是:在线问诊窗口。

从商业模式上看,在线问诊更像是汇聚流量的工具,一种互联网医疗平台得以建立起地基、吸纳患者的手段。比如,将引导患者在平台上购药——电商;引导慢性病患者回访——健康管理;引导患者购买保险——保险。前者是方式,后者是商业模式。

但越来越多的失败的平台,误把在线问诊当做自己的商业模式。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商业模式跑不通,不少从业者将在线问诊做成收费模式后,流失了大量的原有用户。患者不愿为线上问诊买单,足以证明,这是一个跑不通的商业模式。

 

质疑3:平台大量“僵尸”医生

提到了在线问诊,就一定要提一个关键数据:医生的数量

 在线问诊作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标配,最能体现各家不同的有两点:其一。医生规模;其二,医生质量。医生资源是医疗资源的核心,也是移动医疗公司最重要的商业筹码。 

曾有创业者和投资者都表示,医生的注册数量、级别资质、活跃度和黏性,是决定公司竞争力的关键,甚至是早期投资者的唯一估值标准。做大医生的规模就成为处在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追求的“KPI”。

看似庞大的医疗数据背后,存在着不少“僵尸医生与“僵尸用户”。所谓“僵尸医生”,与“僵尸粉”差不多,这类医生重复注册率极高,但是很少有活动迹象。

互联网医疗机构的打法就是传统的互联网地推。通过拜访地推、线上奖励等烧钱策略,快速提高注册医生的数量。甚至搞定了院长、科室主任或者协会管理层,一下子可以注册上百位医生,但这些医生几乎从不上线。

互联网医疗最初的本质就是推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一些资源不佳的地区也有医生,但缺的是好医生,所以才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优质医生以线上的形式,出现在医疗资源不佳的地区。

但优质医生并没有太多时间做在线问诊,从工作流程看,每天大量的门诊、临床、手术、科研,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更不要说在线问诊低廉的收入。 

如今,强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建立自有医生团队实现24小时在线问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一部分平台与医生集团合作,实现了优质医生的吸纳。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平台上仍然存在僵尸医生,对于平台而言,做大医生规模的数据,给投资人看,也给市场看。 

 

质疑4:获客全靠医生

通过医生获客,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早期的通用做法。

在强大医生获客模式下,掩盖了平台不能独立获客的问题。再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这两家以医药电商为主营模式的平台,一个巨大的红利在于强大的获客能力和流量背书。通过电商获客,再导入到在线问诊的链条上去。而平安好医生则是通过保险获客。有了流量的保证,才能建立自身的生态圈,在互联网医疗这个圆圈中,患者和医生,各执一端,才能让天秤平衡。

没有获客能力,只依靠医生吸纳患者,平台是无法长久发展的。 

 

质疑5:自以为建个App就是医疗平台 

并非建一个App就能称自己是在线问诊,体现医疗能力的,无论线上线下,医疗效果才是核心 

线上三言两语,很显然只能探病。想要治病还是要移步线下医生能够通过望闻问切,以及各类医疗器械为患者诊断。但线上可以解决不能见面时,问诊的基本需求——用药。对于有些病种,线上门诊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对症状的描述,提供用药治疗的方案,并不断跟踪病情调整用药方案。目前的互联网医院主要服务于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比较适用于分诊工作和复诊病人。从医疗规范的角度,首次诊断仍需前往医院,否则可能会有‘未接触’带来的诊疗信息的缺失。在线上问诊时,体验差是最常被提到的问题。在进行单次付费后,与线上医生聊了三五句,就给出了诊断,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从当前看,线上问诊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医生的服务意识缺失2)在线问诊效果差强人意;(3)即时性差。

 

质疑6:原有的模式下,融资越来越难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投资人发现,在线挂号和问诊模式是不成立的需求被证伪投资机构自然立刻离场。 

从当前的竞争格局看,头部代表企业已普遍颇具规模,虽然相对出行而言是低频应用场景,但是过亿的用户量,过百万的日活和月活用户,已经远超分享经济在国内的大部分行业。 国内包含在线问诊功能的App有将近500个。包括综合性平台和面向中医、慢性病等垂直性平台,纯线上问诊平台和线上线下平台,诊前指导/健康咨询平台,和诊后随访平台等多种不同类型。 行业的虹吸效应明显,当前跑到前头的各大平台都经过数轮融资,再依靠原有的模式很难再有机会得到融资。

我们市场需要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来解决医生、患者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公布!“互联网+医疗健康”十大优秀案例揭晓!

    公布!“互联网+医疗健康”十大优秀案例揭晓!

  • 国家卫生健康委:禁止 “小腿神经离断瘦腿手术” 应用于临床

    国家卫生健康委:禁止 “小腿神经离断瘦腿手术”

  • 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机遇与合规挑战

    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机

  • 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服务

    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