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合作热线: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人物专访

对话协和变态反应科支玉香教授:24小时为病人开机

字号+ 作者:生命时报 来源:生命时报 2023-11-10 我要评论

开栏的话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真正的医生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更要有诚信、真诚、无私、慈悲的医德。 截至2021年底,我国医师数量已达428.7万人。其中,绝大多

 

 

开栏的话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真正的医生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更要有诚信、真诚、无私、慈悲的医德。
 
截至2021年底,我国医师数量已达428.7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医生自踏上行医之路,便始终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丰富的经验、知难而上的精神,帮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生命时报》开设“对话良医”栏目,记录他们的故事,以及对“从医”和“治病”的思考与感悟。
 
 
有这样一群患者,他们正常跑跳、不慎磕碰,就可能引发身体某个部位的严重水肿:如果发病部位在手部,手就肿得像馒头;如果在喉咙,最快10分钟,患者就会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这种极为凶险的罕见病叫“遗传性血管水肿”。由于大多数人甚至医生对此认识不足,误诊几乎成了这类患者的“宿命”。
 
幸运的是在这群患者背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支玉香教授带领队伍冲锋在前,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后盾。对支玉香来说,扎根遗传性血管水肿领域的23载,书写着对抗病魔、守护健康的责任和信念,也践行着对自己、对患者许下的承诺。
 
她为患者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只盼能及时应对患者可能突发的致命10分钟。她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患者病发时能第一时间想到、需要我,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生命时报》第1750期二版

 
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钟财芬
本文编辑 | 卞磊
 

因善良结缘罕见病研究

 
支玉香于1964年出生,她对医生职业的向往源于在黑龙江读高中时的经历。当时,她患上严重的关节炎,一度周身肿痛到无法起床,还为此休学一年。有一次在县医院就诊时,她坐在走廊里看着医护人员穿梭其间,之后又在医生照顾下拍片拿药,那一个个白色的身影便印进了支玉香心里。病情缓解后,她发奋学习,高考志愿清一色填报了医学院校。天遂人愿,她顺利考入临床医学专业。
 
2000年,支玉香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攻读博士学位。彼时,她的导师、被称为遗传性血管水肿诊断领域“第一人”的张宏誉教授已孤军奋战十多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张宏誉对她发出了邀请,希望她也能投身到该领域。后来,支玉香才知道,导师选择她经过了再三权衡。
 
 
当时,国内几乎无人关注这种罕见病,要建立起诊疗规范,道路艰苦且漫长。在张宏誉教授看来,支玉香成熟稳重,更重要的是,她具备诊治这类患者的一个重要特质——善良。“等导师一点点把手中管理的患者交给我,我才知道为什么‘善良’如此重要。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意味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医生可能都需要和他们绑定在一起。这要求医生有耐心和强大的责任心。”支玉香说。
 

24小时开机为患者待命

 
遗传性血管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水肿。当有轻微外伤、手术创口、情绪波动等时,患者随时随地、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水肿,且症状反复发作,因此该病也被贴切地称之为藏在体内的“不定时炸弹”。支玉香无奈地说:“因为这一疾病罕见,加上患者每次肿的部位可能都不同,极易被误诊。”
 
根据支玉香团队调研,患者发病多在10~30岁之间,但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历时长达13年。
 
更多患者从十几岁起就发病,但治了一辈子都没明确病因。而误诊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轻则该病被当作过敏等疾病,让患者承受无效治疗;重则被当作阑尾炎等,让患者被“开膛破肚”。其中,最严重的当属喉头水肿,误诊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最终窒息死亡。
 
我国约58.9%的遗传性血管水肿患者发生过喉头水肿,致死率可达40%。早年全球性调研数据显示,遗传性血管水肿发病率约为1/5万。据此推算,我国该病患者数量接近3万人。

目前,已知的临床患者几乎均由支玉香团队诊治,有600多例。“20多年前导师把病例交给我时,是200多例。从发病率来看,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没得到正确诊断,该病的普及与宣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到这里,支玉香深感重担在肩。
 
如何找出更多“隐身”的患者,一度让支玉香愁眉不展。遗传性血管水肿曾被称为C1抑制物(血浆中一种多功能蛋白酶抑制剂)缺乏症,之前在临床上通过检查该物质浓度来确诊。读博期间,支玉香就率先在我国引进C1抑制物功能检测。但这些国外试剂价格昂贵,且只能通过血液来检查。于是,支玉香团队不断攻关突破,终于研发出尿液诊断方法,目前已获国外专利。
 
另外,治疗药物的单一和缺乏也是支玉香的心病。从前,患者只能靠长期服用达那唑类雄性激素药,以减少水肿频次。很多女性患者因忌惮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服药,对此支玉香几乎每次都担心地求着患者用药。
 
在2018年,遗传性血管水肿被纳入罕见病目录;之后,急救药醋酸艾替班特、预防用药拉那利尤单抗,在我国先后免临床试验获批上市;近几年,这两款药物相继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让患者有了傍身的“保命药”。即便如此,该病目前也无药可根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支玉香至今仍记得诊治的一名25岁男性患者。他是家中独生子,确诊后一直持续吃药以控制病情。但在备考研究生时,他因忽视服药而突发喉头水肿,最终因抢救不当而去世。支玉香为此难过了许久:“当时,这位患者都已经被送到ICU了,我交代过如果患者病情危机,就要马上做气管切开。但当地医护人员对该病了解不足,错过了抢救时机。”正因如此,她总在日常诊疗中一遍遍对患者强调持续用药的重要性,并反复叮嘱一旦突发水肿需要抢救,要及时打电话给她,避免悲剧再上演。
 
支玉香确诊的每一位患者,都有她的联系方式;在她的手机里,也存有310余名患者的手机号。支玉香感慨地说:“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因为电话那头连接着患者的生命。平时,患者担心打扰我,轻易不会打来。一旦联系我,往往意味着他们正面临急救。”支玉香只要接到电话,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会不厌其烦地向电话那头的医生告知抢救方向,竭力守护患者“生死之门”。
 

为了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支玉香还建立了遗传性血管水肿患者群,这里成为他们最安全、最温暖的“家园”。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患者可能是艰难生存的“少数群体”,可能随时面临死亡威胁。但在群里,他们可以讨论病情,相互理解,彼此安慰,也深知背后有支玉香可以依靠。有其他罕见病患者了解他们的情况后,都羡慕地说:“虽然得病本身是不幸的,但有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可以随时联系,真的非常幸运。”

 

谈及此,支玉香难掩自豪地说:“我很开心能和病人们站在一起,让他们在危难时刻不再孤单无助。”

 

做医生就要准备付出一辈子

 
对大多数罕见病患者来说,“救命药”昂贵的价格让人难以承受。在急救药醋酸艾替班特纳入医保后,北京患者自费需4000多元一支,报销后需花费几百元。尽管如此,依然有患者负担不起药费,或者家里备了药也舍不得用。
 
支玉香回忆,有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的母亲、姨妈、舅舅等都患了这种病,她唯一的孩子在18岁时因突发喉头水肿去世。一大家子住在京郊,家庭条件很不好。有天晚上10点多,这位患者给支玉香发了张脸部水肿的照片,照片上她的眼睛都挤得睁不开了。支玉香担心她会突发喉头水肿,又考虑到她有经济负担,随即给她转去了一些钱,并叮嘱她在打急救药后,一定要去医院急诊观察病情进展。
 
在患者转危为安、脸部消肿后,支玉香悬着的心才放下。她说:“有她孩子的事在前,我真心不希望悲剧再上演。”
 

在支玉香心里,导师张宏誉教授始终是她从医生涯的“引路人”,不仅将她带进罕见病领域,更教会她如何承担起一名医生的责任。在国人完全不了解遗传性血管水肿之时,张宏誉教授挺身而出,接下建立诊断体系、管理患者的重任,此后更是在长期无人关注的情况下默默耕耘。

 

2015年,张宏誉教授在前往海南休养前,把几本纸质病历交给了支玉香,并将患者的病情进展、复诊时间等,事无巨细地一一托付给她。而那成了导师临终前给支玉香上的“最后一课”,不久后张宏誉教授因病在海南去世。忆及此,支玉香红了眼眶:“张老师去世后,我去海南送他。在面对他的遗体时,我在想他临走前还不放心这些病人。他把遗传性血管水肿课题、病人交给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的嘱托。”

 
采访的最后,支玉香分享了她眼中好医生的标准。在她看来,一名好医生至少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心怀善良。医生应设身处地站在患者角度,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着想,帮其缓解痛苦。
 
第二,高超的医术。支玉香认为,医生在专研相关领域时,更应重视罕见病及疑难病;在日常工作时,要仔细、谨慎地询问患者的病史,为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等,尽量不误诊、不漏诊。
 
第三,要做好付出一辈子的准备。支玉香表示:“如果害怕辛苦、对得失有太多计较,就不适合学医。在选择成为医生之时,人生就不只属于自己。医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病人的,他们的需要应永远排在第一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

  •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当好乡村里的120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当好乡村里的120

  •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李燕明:医生不是冰冷工具人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李燕明:医生不是冰冷工具

  •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获得者梁宗安:医者首先要心善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获得者梁宗安:医者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