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合作热线: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人物专访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副主任吕繁:艾滋病防治要抓“高质量”

字号+ 作者:生命时报 来源:生命时报 2023-12-01 我要评论

凝聚力量,共同抗艾

 
 

 开栏的话 

 

公共卫生对促进公众健康至关重要,新冠疫情下,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卫体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生命时报》与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设“世界公卫人”栏目,邀请全球专家畅谈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分享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自发现以来,全球累计感染人数超过8000万,目前仍缺乏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在此之际,《生命时报》专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吕繁,他强调,艾滋病流行涉及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吕繁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田雨汀
本文编辑丨张冕
 

全球每分钟就有1人因艾滋病去世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患病、死亡情况如何?

 
 
吕繁:新发感染和死亡是艾滋病防控的两个核心指标。随着人们对艾滋病认识的提升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全球新发感染和死亡数量出现明显下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新发感染。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终结艾滋病之路》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3900万感染者,全年新增130万感染者;约有920万感染者未能获得治疗,其中包括66万儿童。

 

从1981年至今,艾滋病已累计造成4000多万例死亡。从去年的数据来看,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每分钟就有1人因艾滋病去世。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尽管感染率不高,但感染绝对数仍然较大。除港澳台地区,截至2022年底,我国大陆地区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2.4万人,近年来每年新报告感染者和病人超10万例,死亡约3万例。
 
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实现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超90%,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会给健康带来哪些威胁?

 
 
吕繁:艾滋病不仅严重威胁个人健康,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尽管现有抗病毒治疗手段能明显提升感染者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接近普通人群,但需要终身服药,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另一方面,在非洲等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和国家,艾滋病一度造成期望寿命大幅下降。由于其具有传染性、病程长、不可治愈的特点,在高危人群中,艾滋病传播速度迅速。如果感染者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随着感染进程加剧,会陆续出现机会性感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会乘虚而入,导致感染),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均会显著降低。
 

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性?

 
 
吕繁:艾滋病的发现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其传播过程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81年,美国报告了首例艾滋病病例。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当时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在观察到细菌或真菌感染、罕见肺炎、侵袭性淋巴瘤等严重症状的聚集性病例后,研究人员发现其共同点是免疫系统遭到重创。1983年,法国和美国学者分别独立分离出艾滋病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此后的几年中,越来越多人被确诊为艾滋病,但都无药可治。1987年,首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问世,第一次给患者带来了希望。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著名的“鸡尾酒疗法”,即联合使用3种或以上抗病毒药物,针对感染多环节、作用于不同位点和机制的组合性治疗方案,使抗病毒疗效大大提高。自“鸡尾酒疗法”诞生以来,可用的治疗药物不断丰富,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也在扩大。据国际专家测算,2000年至今,抗病毒治疗已挽救超过2000万人的生命,通过阻断母婴传播避免340万儿童感染。
 
 
 
检测发现是感染者和患者进入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重要入口。在艾滋病检测和诊断方面,从早期的抗体检测到后来的核酸检测,艾滋病筛查窗口期大大缩短。从认识病原体到基础研究,从诊断、检测试剂的开发到治疗综合措施的落实,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治策略在不断提升,疾病预防关口也在前移。
 

检测发现率有待提高

 

艾滋病防控是公卫的重要研究方向,做了哪些工作?

 
 
吕繁:在艾滋病防治中,公卫工作有四个作用:一是让人们认识艾滋病的属性特点、流行规律、健康影响等,提升预防意识、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研究为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三是与多部门、多领域力量共同提供预防服务、治疗服务和关怀照顾等,减少新发感染;四是在防控工作中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艾滋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全球和我国艾滋病防治面临哪些挑战?

 
 
吕繁:总体来看,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检测发现率、治疗覆盖率、治疗质量等与防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到2025年,艾滋病检测发现率要达到95%,但推算全球目前的发现率约为86%,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艾滋病检测方面,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想要明确是否感染,只能通过检测来判断,一部分未接受检测的感染者就无法被发现。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这部分人不去检测?是心理因素还是防艾知识不足,或是检测服务的可及性不高、大众接受度低、检测费用贵?这就要从多维度研判,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精细化,进一步提升疾病发现率。
 
 
从我国艾滋病流行的特征来看,传播方式已从早期注射吸毒传播为主变成性传播为主,影响因素复杂、干预难度大,仍需坚持开展综合预防工作。
 
重点地区的防治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但公卫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工作负担加大。公卫人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出发,落实相应职责,促进工作质量,减少易感人群感染风险,降低已感染人群传播风险,提升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尽可能减少过早死亡,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凝聚力量共同抗艾

 

预防胜于治疗。当前,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吕繁:预防方面,需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关键人员。理论上,所有感染者都有可能是传染源,我们需要利用流行病学、社会网络等,精准识别、加强对高危人群等关键传染源的针对性管理。
 
二是关键环节。从人群和公共卫生领域双向出发,提高群众知晓率、排除心理顾虑、提高检诊服务可及性等。
 
三是关键因素。艾滋病的传播包括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因素,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当前,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如何从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找准危险主因、切断传播是重中之重。
 
与其他疾病一样,艾滋病的防治特别强调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需要形成完整的闭环。科学决策、防治方针的落地离不开大量研究的支撑,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准确了,防治策略就会更完善,防治质量和效果也会提高。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持续开展新研究。
 

为了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效率,我国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吕繁:进入十四五后,在延续《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规划的基础上,今年提出“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
 
一是高质量宣传教育。持续推进防艾宣传教育“五进”,即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让更多人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将辐射效应广泛延伸,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宣传教育。
 
二是高质量行为干预。推广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树立健康的性观念,让更多人在知晓防艾的基础上,采取有益健康、无感染风险的安全性行为。目前,我们也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群画像等手段进行高效干预。
 
三是高质量检测。目前,艾滋病检测方法主要包括HIV抗体、抗原及核酸检测等,未来应丰富检测手段,让更多存在感染风险的人早筛、早诊、早治;应用新技术升级监测系统,使其更快捷、敏感,以便及时掌握疫情,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四是高质量治疗关怀。提升治疗覆盖面、强化抗病毒效果,让感染人群尽早、尽数接受治疗;将更多药品纳入医保,提供更多免费药品,满足多元化用药需求;关注感染者的综合需求,做好关怀和照护。
 
五是高质量母婴阻断。最大限度及早发现感染孕产妇,规范诊治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高质量随访服务,健全流动个案追踪随访和信息对接机制,提高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全程规范管理率。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个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

 
 
吕繁:其实,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每个人都要有“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学习、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病毒;洁身自好、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远离毒品,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公卫之肇始 农卫之先驱——回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生平

    公卫之肇始 农卫之先驱——回溯“中国公共卫生之

  • 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妇幼营养室主任杨振宇:母乳喂养不只是家事

    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妇幼营养室主任杨振宇:母乳

  • 丨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陈小兵:三十年医学科普路,只为让癌症可防可治深入人心

    丨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陈小兵:三

  • 柳光宇:双规格“中国籍”曲妥珠单抗持续为乳腺癌患者保驾护航

    柳光宇:双规格“中国籍”曲妥珠单抗持续为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