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医学论坛

2022 中国肿瘤液体活检高峰论坛

字号+ 作者:医脉通肿瘤科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2022-03-29 我要评论

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思路迪诊断支持的“2022 中国肿瘤液体活检高峰论坛”在线圆满召开。

 

3月27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思路迪诊断支持的“2022 中国肿瘤液体活检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线圆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ctDNA与伴随诊断”和“MRD研究进展”两大领域的最新研究数据进行主题分享与现场讨论,数千观众在线收看。

 

大咖聚首

 

图:沈琳教授、顾晋教授、李国新教授、韩宝惠教授接受论坛的会前专访

 

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4位全国肿瘤领域的重磅嘉宾担任大会主席并接受会前专访。

 

论坛邀请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丽珠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林丽珠教授提到液体活检对于患者全病程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宝瑞教授提到临床对液体活检既有很多的期待又存在一定的疑惑,但需要对它有信心。

 

沈琳教授开场致辞提到,这几年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对液体活检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它在肿瘤患者的监测、治疗疗效的判断、以及预后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决策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结合临床的问题,带来更多的技术解决临床的困境。

 

顾晋教授提到ctDNA液体活检在外科领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特别是在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和预后方面。以结直肠癌为例,ctDNA液体活检不仅对内科非常重要,对外科、影像、病理也非常有帮助。

图:大会主席开场致辞

 

思路迪诊断白跃宗副总裁带来《纸上谈兵:液体活检的五个技术问题》的大会报告。

 

他提出五大“争议性”技术问题:液体活检产品的技术性能问题、ctDNA与组织检出一致性的问题、检测下限(LoD)多少才够用、MRD的技术路线问题、特殊体液样本(脑脊液、胆汁等)的检测问题,从技术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是ctDNA中的拷贝数变异(CNA)的精准识别是一个技术难点,介绍了思路迪诊断针对此问题开发的算法。他指出液体活检产品不能“一招鲜,吃遍天”,不同临床场景要求不同的产品性能;肿瘤组织的突变释放入血液的过程存在个体差异,但高发晚期肿瘤如肺癌、胃肠道肿瘤的驱动基因突变,检出一致率较高(>90%);目前技术精度下,1管血液稳定检出的LoD约为0.5%;MRD动态监测的阳性标准、个性化和定制化panel各有利弊,有待临床考验;脑脊液、胆汁、尿液的ctDNA分布与血液ctDNA不同,所需检测技术也不同。

 

ctDNA与伴随诊断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徐智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洁霞教授担任该篇章主持。他们指出液体活检ctDNA分子检测技术,与组织检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靶向/免疫治疗和新辅助/辅助治疗的伴随诊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带来《无“微”不至:“bMSI”是如何追寻“自我价值”的?》的主题分享。

 

他指出MSI-H在肿瘤中同时是诊断、预后和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在肿瘤诊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MSI状态可通过PCR、IHC等方法进行检测,目前NGS方法由于“One For All”的优势正成为MSI检测的方向和趋势。经过技术与临床疗效双重验证的bMSI可以克服组织检测MSI的局限性,为无法获得肿瘤组织的患者检测MSI状态,提供了替代手段。他还介绍了沈琳教授团队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基于NGS panel的bMSI检测技术可筛选胃肠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发表于J Immunother Cancer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带来《bTMB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的主题分享。

 

他提到单个活检组织基因突变不能代表肿瘤的所有突变,多个活检组织也存在基因突变的异质性。获得组织标本后符合tTMB检测要求的患者不到60%,且组织TMB水平也存在异质性 。因此基于血液检测的bTMB应运而生,并被三大专家共识推荐用于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他通过多个临床研究呈现出bTMB不平凡的研究进展,王洁教授团队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两篇bTMB研究(分别发表于JAMA Oncology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从成功预测PFS到成功预测OS。除了结合突变丰度预测疗效,bTMB动态变化以及结合ctDNA浓度、免疫细胞含量和个别基因突变同样能够预测疗效。在应用策略的展望方面,他提到未来可以通过建立治疗决策思维导图影响临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带来《奋发有“胃”:HER2液体活检的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

 

她指出NGS ctDNA一方面可以检测血液HER2扩增状态,预测HER2阳性胃癌的靶向或靶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其他通路基因(RTK/RAS)也可为联合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同时她还提到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临床研究成果,在晚期胃癌患者中,探索组织和血液HER2检测的一致性,并表明基线血液ctDNA HER2扩增或免疫治疗负向相关基因变异与靶免联合治疗疗效具有相关性。最后,她提到考虑肿瘤会随治疗不断进化,治疗前ctDNA检测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治疗中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疗效评估,耐药机制探索。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昀医生带来《ctDNA动态监测指导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多线治疗》的病例分享。

 

分享了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案例,该病例治疗遵循“精准”模式,在耐药后及时进行外周血ctDNA动态监测,发现耐药机制以调整用药方案,生动地诠释了如何应用动态检测指导精准用药和延长患者生存。

 

讨论部分,江苏省人民医院管晓翔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治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马俊勋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军教授、南通市肿瘤医院张晓东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秋安教授就临床实践中对于应用ctDNA分子检测技术在晚期肿瘤患者靶向/免疫治疗和新辅助/辅助治疗的价值、实践经验、应用前景及遇到的疑惑进行广泛地交流。

 

MRD研究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开灿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进宏教授担任该篇章主持。他们指出在实体肿瘤中使用MRD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对患者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大,相信在多方关注之下,实体肿瘤MRD检测将会取得快速的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明新教授带来《“肝微”人先:MRD在肝细胞癌临床诊疗中的探索》的主题演讲。

 

他就肝细胞癌(HCC)流行病学的背景,术后复发率高的临床困境出发,提出微小残留病灶(MRD)为术后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ctDNA可以作为评估MRD的有效技术手段。回顾了肝癌MRD相关研究进展,但由于肝癌瘤内异质性强,个体分子差异性大等癌种特点,肝癌MRD研究开展极具困难与挑战。同时,他介绍了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基于tumor-agnostic策略评估肝癌术后MRD状态预测术后复发风险”的部分研究成果。最后,他指出MRD在HCC的临床应用仍有许多尚未回答的问题,如MRD判读标准的建立、监测基因的选择、检测技术的选择等,亟待更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进行积极探索。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团队的高兆亚医生带来《探密MRD,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争取更美好的未来》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基于ctDNA检测MRD的技术可预测结直肠患者根治性术后复发风险,已被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他结合世界主流的MRD检测技术与思路迪诊断的MRD检测技术,对预测术后复发风险的应用进行总结。他提出单独术后或辅助治疗后ctDNA预测复发风险存在局限性(即敏感性低和不能实时反应治疗疗效)。他进一步提出两个突破局限性的方向,一个方向是目前研究报道中比较常见的ctDNA多点动态检测,可有效提升复发风险预测性能,并可实时监测治疗疗效;另一个方向是结合北大首钢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研究成果,他们团队提出ctDNA或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助力人群风险精细分层,以期对肠癌术后进行更加精准化管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带来《一叶知秋ctDNA在肺癌病程管理中的作用》的主题报告。

 

他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首先,他提到ctDNA的变化能够判断NSCLC患者的新辅疗效。他结合NEOSTAR研究和NADIM研究,指出传统影像学检查可能低估了病理应答;引用CheckMate816研究和LCMC3研究展示新辅治疗后病理缓解与ctDNA清除或下降有关;通过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研究,提出ctDNA评估病理应答的效能优于影像学。然后,他提到ctDNA状态可识别高危患者预测NSCLC的术后复发风险。他通过与思路迪诊断合作的研究,发现新辅后术前、术后ctDNA阴性患者RFS显著延长;NCT01385722研究举例,显示ctDNA动态监测比影像学检查提前发现复发迹象。接着,他提到ctDNA监测为指导NSCLC术后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他以NCT00349830研究举例,提出在免疫维持治疗过程中ctDNA水平降低的患者预后更好。最后,他指出基于ctDNA检测MRD的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多项肺癌术后ctDNA阳性接受免疫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金鑫医生带来《ctDNA预测II期CRC术后肝转移病例分享》的讲题。

 

他分享了1例ctDNA预测II期CRC术后肝转移的病例。该患者组织检测到4个异常变异,术后接受MRD动态检测,于术后第9个月检测到组织内的4个的基因变异,遂加强对该患者的随访;次月复测MRD,发现这4个变异的突变丰度升高。经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建议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术后第11个月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S7段转移。该病例中,MRD检测比影像学提前两个月发现复发,而肿瘤标志物全程正常。随后进行肝转移瘤微波消融,术后影像学未见进展,MRD阴性。该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应用动态监测对MRD阳性患者加强随访和加强干预治疗的价值。

 

讨论部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董磊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何金涛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雷雄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鑫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鲁伟群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汪灏教授就围手术期MRD动态监测在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中有哪些价值?目前的MRD检测距离指导临床实践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展开讨论。

 

结语

 

沈琳教授和顾晋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以高度评价,讲题容纳内外科、多癌种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探索NGS液体检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对于内科患者的疗效评估、外科的术后分期和随访、临床研究等都是有价值的工具。期待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希望,为中国健康事业发展注入积极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2022世界睡眠日主题高峰论坛】

    【2022世界睡眠日主题高峰论坛】

  • 第一届中国血液罕见病论坛

    第一届中国血液罕见病论坛

  • 罗氏肺癌创新论坛

    罗氏肺癌创新论坛

  • 国创ADC维迪西妥单抗2022临床科学转化城市论坛

    国创ADC维迪西妥单抗2022临床科学转化城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