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一周快讯

综合述说互联网医疗未来10年的发展

字号+ 作者:和讯网 来源:黄药师集团 2022-03-29 我要评论

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只是分割出医疗中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先行试水,希望互联网医疗能够真正拆掉医院围墙,实现行业的价值落地。

由于医疗健康的特殊性和体制的复杂性,相比于其他领域,医疗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化进程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在政策、社会及技术环境方面,互联网医疗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近几年“互联网+”、“健康中国”等顶层战略先后出台,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医疗健康社会需求日益凸显,网络环境及技术不断完善。目前,在医疗领域,“互联网+”已经逐步覆盖全医疗流程,诊前环节有在线问诊平台、在线预约挂号及在线导诊服务;诊中环节正在逐步实现远程问诊和诊疗结果的在线查询,诊后环节,有慢病管理应用、可穿戴硬件健康设备、健康保健O2O服务等。在药品领域,问药、购药、用药几个环节上则形成了由在线药品信息平台、医药电商和药品O2O、医患平台和在线药事服务的医药服务闭环。在众多商业模式中,目前看来,主要集中的方向有医患社交平台、医药电商、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等。
 

 

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

一是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机构融合,顺应政策风向。互联网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二是医药电商将迎爆发。随着处方药网络销售和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及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处方药网售权限有望开放,医药等企业也将更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医药电商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医药分离的实现,通过互联网有效降低药品销售对医院渠道的依赖性,从而打造完整的购药电商平台生态,医药电商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是医疗大数据价值提升。我国精准医疗尚处起步阶段,在国家基因库组建、基因科普教育及基因数据安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资本开始关注精准医疗,医疗的大数据有望进一步提升。个人健康监护更到位,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健康的发展将由临床向预防转变,由仅在医院就诊向健康全方位管理过渡。利用“互联网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惠及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而通过医疗基础信息整合与共享,智能硬件、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应用,将有效实现对个人健康的全面监护。

四是移动医疗更趋个性化,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将会衍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机会。健康医疗呈现多元化,这也相应增加了产业的参与机会。同时,健康医疗将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并脱离传统医疗环境。这让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家里、办公室、健身房或是车里,医疗与健康管理都能变得触手可及。


洞见互联网医疗未来十年走势

 

走走停停,互联网医疗发展已二十年有余,从最初的医疗知识科普到线上挂号再到卖药和建互联网医院,至今仍存在不少痛点,盈利困难,产业图景也并不清晰。

 

即便如此,互联网仍然没有放弃融合医疗的打算,在后疫情时代下,互联网医疗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展望互联网医疗的第三个十年,或许可以通过后疫情时代的些许特征管窥其未来发展脉络。

 

关键词一:割裂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医疗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发生在大大小小的不同维度。比如互联网所提供的医疗知识、医疗药品、医疗服务三个赋能层次之间的割裂。

 

互联网的赋能从浅到深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商品和服务。

 

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知识信息商业变现空间小,以致于很多企业对于医疗知识科普并不重视。但由于其知识内容特殊性,相比其他领域内容对严谨度要求更高,而且专业的医疗知识对于大众理解存在一定门槛,需要通俗化处理,做不好还会砸招牌。

 

但医药流通与互联网诊疗之间仍然联系薄弱,消费者网上购药大多是一些家中常备的常规药物,或者对于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一般是线下就诊,线上购药,买完即走,跟购买普通商品没有本质区别。

 

医疗服务商业链路最长,变现潜力更高,但开发起来反而最为困难。

 

从医疗角度来看,挂号、问诊、治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割裂。比如医疗的核心:诊与疗。在“诊”方面目前做到了轻问诊,在“疗”方面,由于技术限制,如打针、输液、手术等接触式治疗还无法远程实现,诊疗之间无法有效融合。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的用户与客户之间也存在割裂,这也是互联网医疗难赢利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主要围绕用户获取价值,因为用户与客户两个角色之间往往比较模糊。比如对于广告业务来说,用户就是客户,当用户投入注意力之时就能带来价值。

 

如今,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用户到客户之间的转化路径越拉越长,用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分也越来越明显。

 

但对于不同垂直行业来说,用户到客户之间的转化路径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免费游戏来说,主要利用游戏的成瘾机制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的客户。

 

而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想要将用户转变为客户,关键是建立互联网医疗与患者之间逐级的信任阶梯。从轻问诊到深度问诊,从消费医疗到严肃医疗,中间需要信任度的不断加深,这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还有一点,那就是互联网的优势与医疗痛点之间存在割裂。

 

互联网的价值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数字产业化,另一个产业数字化。其中数字产业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发展技术,对垂直产业进行变革。放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就是曾经线下药店改为医药电商的模式,曾经的线下就诊升级为远程问诊,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走通。

 

而产业数字化,则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已经成熟的传统产业体系赋能,带来产出的增加和效率的提升。而在这一步上,互联网的优势则难以利用。互联网通过规模化用户获取价值,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也需要更多的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接,但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缺失、管理人才匮乏、大众信赖感弱等问题,赋能困难。

 

关键词二:聚焦

 

割裂的大背景下,包括巨头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利用自身优势走向聚焦。

 

其中百度健康更加聚焦于“信息+服务”。凭借搜索流量入口优势以及平台权威医疗资源积累,百度健康形成了以百度健康医典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和以百度健康问医生为核心的服务生态。医疗信息方面一直是百度的强项,在医疗服务上,百度健康也曾试图联合国内健康服务机构,构建医疗生态服务体系。

 

阿里在2014年收购中信21世纪并组建了阿里健康之后,以阿里健康的医疗电商为核心,发展越来越深入智慧医疗研究,偏向于智慧医疗的路线。而京东健康的业务分为零售药房以及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以零售为核心,选择发挥京东在供应链上的优势。

 

同时,互联网医疗垂直企业也都在寻找重点聚焦领域。比如微医,曾经盈利模式不清晰,深陷亏损困局。在经历长时间迷茫期之后,开始围绕其HMO(健康维护组织)的核心业务模式,对内部业务线进行优化升级。丁香园则更加聚焦于“人”,从最初医生专业社区出发到现在向C端输出,形成了“D+C”战略。

 

而行业整体上也更加聚焦于医疗细分专科领域,更具针对性,专科化趋势更加明显。

 

在线下,专科医院、专科联盟建设火热。比如爱尔眼科(300015)依靠“三级连锁模式”下沉医疗服务网络。此外,专科医联体的进展近年来发展迅速,早已覆盖包括儿科、耳鼻喉、风湿、妇科、妇幼、肝病、骨科、呼吸科、检验等几乎所有专科领域。

 

在线上,互联网医疗平台也逐渐专科化发展。比如好心情通过数万名公立医院在册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在线提供精神科医疗服务;阿里健康投资小鹿中医,开拓中医领域;京东健康从2019年开始联合胡大一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心脏中心。

 

本质上来看,专科化发展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走向严肃医疗的必经之路。其中难点在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巨头习惯了“广撒网、全布局”的商业策略,而专科化这种纵深式发展可能更缺乏经验,形成壁垒更加困难。

 

关键词三:塑形

 

说到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少不了一场“塑形”。这其中少不了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也少不了监管“有形之手”的参与。

 

在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陆续下发。为互联网医疗公司划定了资质与业务红线,相当于给出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文件明确强调,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可以分为医疗核心业务和医疗非核心业务两大类。其中,涉及诊断、治疗的医疗核心业务分为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共三类,需要严格遵循资质要求;而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的医疗非核心业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不能开展在线诊疗等核心业务的活动。

 

在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是2018年三大文件出台以来,国家卫健委针对互联网诊疗发布的首个细则文件,对互联网医疗业务形成更实质性的监管,也是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最重要的政策文件。

 

医疗和教育同样关乎国计民生,有在线教育的先例参照,国家不可能容忍互联网医疗无序发展,乃至被资本吞噬。只不过,目前互联网医疗监管的铁幕或许还未拉开。

 

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还未触及到医疗的核心地带,发展尚浅。在供给端,互联网医疗企业并没有实际掌握医生群体,仍然是“借用”为主;在需求端,对于病患的诊疗如同隔山打牛,起到的效果仍然不及线下。

 

另一方面,疫情因素影响下,民众涌到实体医院反而会加大交叉感染可能性,使诊疗效率进一步下降,线下医疗机构受限。而互联网医疗成为当前特殊时段下的最优解,相关政策也在引导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对行业利好不言而喻。

 

但决不能忽视的是,医疗仍然是被高度监管的行业,因此不能用对待科技公司的方式去监管互联网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未来很难完全市场化运作,有形的手或许会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医疗之中。

 

比如医保,在2020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曾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虽然《意见》中并没有可纳入医保支付的线上服务内容、具体平台,使用方法等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仍被业内人士视为互联网医疗全面接入医保支付系统的明确信号。

 

医保是国家医疗保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可以从一起医保骗保案看出,某药店让顾客用社保卡刷卡买桂林三金(002275)口含片,而这款含片其实不在医保保险范围内。最终35.52元的涉案金额不仅被追回了,还罚了9000元。

 

当互联网医疗与医保结合的政策靴子落地之后,对其监管程度必然会陡然上升,任何不利于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玩家和企业都将被淘汰,不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获利模式也难以为继。

 

互联网医疗的主体始终是医生和患者,把这两个群体从医院搬到互联网上,前提是形成完善的制度能够控制医疗质量和保障病人安全。否则,今天的黑医美现状可能就是未来的互联网医疗的写照。

 

颜值经济催生下的医美同样具备医疗属性,但是在缺乏制度监管的情况下,黑医美已经成为中国医美消费领域最大痛点。有数据显示,过去数年里,我国每年在黑医美机构致残致死的人数大概10万人,行业合法医生仅27.7%,非法医美机构中90%医生设备都是假货。据天眼查APP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颜值经济相关企业共产生了3.8万余条被执行人信息,680余条行政处罚信息,80余条严重违法信息。

 

医疗无小事,任何差错都可能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医生的引入、培训以及执业过程中的监管,公立医院也承担了高昂的成本和风险。

 

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只是分割出医疗中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先行试水,但未来要想走得更远,一方面需要建立像传统医疗体系般强大的风控能力和成熟的医疗流程,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我国医疗供需矛盾之中,考虑如何解决现有的医疗资源问题。

 

最后也希望互联网医疗能够真正拆掉医院围墙,促进医学的发展,带给病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实现行业的价值落地。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

 

问计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发展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健康新业态,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如何更好地借势数字化浪潮,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医疗,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值得政产学研各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3月15日,瞭望周刊社在京举办“互联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课题研讨会,来自国家卫健委、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宣武医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京东健康等机构的多位资深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就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监管创新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互联网医疗大有可为

 

  十多前,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围绕线上挂号、医药电商、慢病管理等服务迅速催生出多个平台。在不断演进的政策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互联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尚在不断摸索中。

 

  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让老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此都作出了部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先后印发多个文件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互联网诊疗在保证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京东健康为例,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肖建波分享了互联网医院的在线抗疫实践。2018年京东健康成立了互联网医院,通过整合在线复诊、随访、慢病管理、送药到家等服务,让用户足不出户享受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京东健康先后上线了“防范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费在线问诊平台、“心理援助平台”,还邀请林江涛、王贵强、韩德民、胡大一等多位权威医学专家开展公益科普直播,帮助更多用户“科学抗疫”, 上线仅3个月,京东健康免费在线问诊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000万人次。

2020年年初疫情期间京东健康全职医生在线提供咨询服务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智慧健康部主任闵栋看来,目前我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张、供需缺口持续加剧,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发展是大势所趋。比如,我国执业医师数量还远远无法应对日均门诊量,亟需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扩大医疗服务供给,互联网医疗大有可为。

 

  针对部分专科领域的研究与服务,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陈彪认为,互联网医疗在围绕特殊群体做好慢病管理服务方面更有优势。他介绍,以帕金森为例,互联网医疗可以整合专家资源,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对症服务,同时探索建立慢病管理在线指南,用好数据,为学科发展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经验。

 

  问题和短板逐渐显现

  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短板也逐渐显现。

  例如,近年来,不少医院着手建设互联网医院,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可以说互联网医院已成为公立医院标配。

 

  对患者而言,互联网医院实现了互联网平台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省去了冗长的挂号和门诊等待时间,大大提升就医体验。不过,从线下医疗机构近年来建设的互联网医院来看,整体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存在“建而不用”“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真正关注疾病管理的互联网医疗渗透率较低。”陈彪认为,消费者的数字化医疗旅程包括了解信息、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四个主要场景,其中了解信息已超过六成渗透率,而疾病管理则不足一成。

 

  “专家线上问诊问题没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表示,需要更好推动医生多点执业,让公立医院医生能够自由选择互联网医疗平台作为多点执业的第二选择。

 

  支付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线上诊疗服务如何收费、和线下是否保持同一标准,又是否应纳入医保支付、支付标准怎么定等问题亟需明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建议,大型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中,不妨加入互联网医疗、智慧化医疗维度,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

 

  肖建波表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成本高、投入大,为了实现其真正的服务价值更需要共同运营。2021年,京东健康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互联网医院,作为河南省首家互联网中医院,双方发挥各自领域优势,为用户提供中医在线问诊,中药处方开具、代煎、药品配送等服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67名医生全部完成注册并上线互联网医院,患者注册近15万人,服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京东互联网医院

  在规范中创新发展

  “安全、高效、优质是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黄宇光说。

  互联网医疗行业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行业实践的不断深入,监管政策也逐渐明晰,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针对互联网医疗的规范性文件,“规范”也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促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起草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并于去年11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互联网诊疗业务、诊疗活动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

 

  肖建波表示,医疗行业具有门槛高、影响国计民生等特殊性,强监管是必须且必要的,不然各方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迷失方向。在2021年底,京东健康就牵头组建“互联网医疗专家委员会”,协同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互联网医疗专科创新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监管政策的细化、明确,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线上诊疗行为,推动全行业以患者健康安全为中心规范发展。”

 

  在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中,薛海宁表示,规范发展的同时,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推动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实现将预防、治疗到健康管理等全流程的服务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串在一起,从过去的以治病为中心,真正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了更易被人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我淘健康以大数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理念,以“全民健康”建设为目标,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健康城市建设效果,以健康城市发展指数为依据,普及健康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我淘健康京智康打造海悦花园健康社区新样板
 
京智康助推“健康社区+健康小屋”数字化建设
 
我淘健康引领健康城市服务落地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互联网医疗各大平台纷抢“医+药+服务+支付”

    互联网医疗各大平台纷抢“医+药+服务+支付”

  • 疫情下的互联网医疗,从幕后走向台前

    疫情下的互联网医疗,从幕后走向台前

  • 互联网医疗类型深度解析

    互联网医疗类型深度解析

  • 互联网医疗:宅即验,在家做检验

    互联网医疗:宅即验,在家做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