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人物专访

余慧青:重庆缓和医疗的领路人

字号+ 作者:张玉辉 来源:医师报 2022-03-22 我要评论

多年来为推动基层缓和医疗发展,她四处奔波。

 

如果说每个患者都是英雄,那么像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缓和医疗科科主任余慧青教授一样的开创者就是灯塔,给了许许多多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在黑暗中看不清前方道路的年轻医生以光明,指引他们前行。

 

在姑息治疗领域,余慧青带领团队开创了重庆市六个“第一”,她总是开玩笑地说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她的心里十分清楚,现实中的缓和医疗科室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患者及家属接受度不高,甚至个别的同事都不愿意从事缓和医疗......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能让患者获益,余慧青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基层缓和医疗的推广中去。

 

余慧青 教授

 

我国缓和医疗存在先天不足

 
 
 
 

 

“来到缓和医疗科是不是就意味着放弃治疗?”“早期姑息治疗是什么疗法?”“来到这是不是就代表没得救了?”余慧青每天都面临着无数个类似的问题。

 

纵观全国缓和医疗的发展,是先天不足的,它不是隐身国内各个医院的肿瘤科,就是包含在各个医院的呼吸科、老年科、肿瘤科等,就是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余慧青表示,无论是病友、家属还是同行,对缓和医疗、姑息治疗、安宁疗护知之甚少,经常混淆,认为来到缓和医疗科,就是生命快结束了、放弃治疗。甚至团队中许多成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形成“缓和医疗”≠“普通肿瘤科”的思维。

 

而余慧青也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解释道:缓和医疗科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科室,缓和医学是将生物-医学-人文紧密结合,是一种新型诊治模式,可预防和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和家属的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任何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被质疑、被否定、被反对,但不尝试人们永远不会在这条路上前进。我们要做的是坚持,并不断创新。”余慧青说。

 

为抗癌患者赢取更多可能

 
 
 
 

 

如何求生存、谋发展?这是余慧青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2021年的一天,余慧青去往市里开会的途中接到一个来自某著名三甲医院医生的求助电话。一位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伴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已出现难治性疼痛伴随肠梗阻、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等合并症。我们了解到当地医生每隔6小时为患者注射40mg的吗啡针剂以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在全国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开展了多年的情况下,基层医院还存在如此不规范的治疗!患者家属求助到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缓和医疗科。

 

“打这么多吗啡是因为爸爸太疼了!贴剂根本完全无法缓解他的疼痛。”患者女儿哭诉道。余慧青第一次见患者时,是由急诊科平车推来科室的,当时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经过评估,患者不仅是难治性癌痛,且还伴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及恶液质状态等。

 

“还能不能救啊?”“不仅要救,我们还要积极救治患者的各种合并症、并发症,争取让他出院!”余慧青坚定地说。经讨论,针对疼痛和营养状况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自控镇痛技术结合微生态调节治疗,通过评估患者疼痛、营养程度,予以了精准镇痛和个体化营养治疗,同时结合其他救治措施。

 

不疼了,能坐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历时半月,患者的疼痛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病情明显好转。“最后患者是自己走着出的院,至今状态良好。”余慧青高兴地说道。

 

类似的疑难危重症患者余慧青团队救治过无数例,实施早期姑息治疗,不仅患者的疼痛有所缓解,还为患者赢得抗癌斗争的机会。经历了救治全程的学生两眼放光:“简直不可思议!原来缓和医疗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对缓和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

 

“科室至今收治了来自云贵川渝新疆和甘肃等省市慕名而来的患者,得到了同行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当然,难治性癌痛的成功治疗这也离不开氢吗啡酮等药物的使用,未来也希望能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政策及资源的投入。”余慧青说。

 

关于如何发展,余慧青也很快有了答案——通过科研和教学来引领学科的发展。要以肿瘤学、缓和医学的诊治技术为基础开展医教研工作,医疗、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落下。

 

很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WARM模型的早期跨学科姑息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在《中华医学杂志》和《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Pallative Medicine》杂志上得以发表。

 

基层缓和医疗发展有了大改观

 
 
 
 

 

作为一名教师,余慧青十分注重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她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带着学生查房,指导他们的临床诊疗行为和思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入。因为余慧青深信,人文精神是治疗肿瘤患者的基石。她说:“做医生,大多时候有温度比有技术更加重要。只有给予患者精神支持,才能帮助患者治疗的有效恢复,这在客观上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为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作为肿瘤科医生更是一刻也不能停止学习。余慧青时常提醒自己的学生:只有掌握肿瘤最前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才有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此外,医生不仅要懂医学,还要懂一些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等,要加强各个方面知识的汲取,才能做到医患沟通畅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病情。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余慧青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多年来为推动基层缓和医疗发展,她四处奔波。“一开始基层医生对缓和医疗的认知只存在于理念上,执行起来十分艰难。“令她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些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今年带团队去县级医院做学术宣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主动学习,并开始在临床实施缓和医疗了。“不止一次在会议上、在宣讲时、在科室里,有基层医生、学生找到余慧青,并告诉她:”是听了您的讲课、看了您的行医,才给了我许多启发,指引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参与首部《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据国家癌症中心2月发布的数据可知,肺癌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咳嗽是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在余慧青的门诊中,每年接诊的肺癌患者不计其数。在积极治疗患者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思考:“由于国内缺少该领域的规范治疗,所以虽然常见,但治疗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困扰了无数医生和患者,我们能做什么?”

 

2021年,余慧青参与中国肺癌咳嗽现状调研,并参加了我国首部《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撰写与发布,《肺癌相关性咳嗽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肺癌相关咳嗽诊疗规范的空白。余慧青介绍,共识从疾病评估到诊断治疗,涵盖肺癌患者咳嗽管理的完整流程,将对临床肺癌咳嗽的管理以及我国缓和医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使更多的肺癌患者获益。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了更易被人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我淘健康以大数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理念,以“全民健康”建设为目标,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健康城市建设效果,以健康城市发展指数为依据,普及健康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我淘健康京智康打造海悦花园健康社区新样板
 
京智康助推“健康社区+健康小屋”数字化建设
 
我淘健康引领健康城市服务落地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黄明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庆力量

    黄明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庆力量

  • 刘耀:重庆CAR-T首批处方开出

    刘耀:重庆CAR-T首批处方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