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孩子居然高血压了?快来找找原因

字号+ 作者: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 2022-01-14 我要评论

近日,我接诊了一名学生。她自述:最近头晕目眩,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近日,我接诊了一名学生。她自述:最近头晕目眩,学习成绩也下降了。经诊查,这名学生被诊断为高血压。学生的父母很诧异:小孩子怎么会得高血压呢?高血压不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吗?殊不知,随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不仅高,且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

 

儿童高血压判定标准是什么?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综合征。成人判定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与成人高血压固定值不同,儿童的血压与年龄、身高、体重有关。当孩子的平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等于或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儿童的第95百分位数时,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特征。父母都有高血压,其子女的患病风险较无家族史的孩子要高。但并非父母无高血压,子女就一定不会患高血压。是否患病还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关。

 

儿童高血压危险因素有哪些?

 

1.运动量不足
  体育运动是儿童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体育运动。

  2.静坐时间长
  长时间静坐是导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因此,美国儿科协会建议,2岁以上儿童视屏时间(如看电视、玩电脑等)应少于2小时/天。

  3.含糖饮料摄入过多
  喝太多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过量的糖分摄入会损伤人体血管的弹性,还会影响体内无机盐的平衡。研究显示:每多喝一杯含糖饮料,就会使舒张压高出正常值1.6毫米汞柱,收缩压高出0.8毫米汞柱。每天摄入超过355毫升的甜果汁或碳酸饮料就会给血管“加压”。
  此外,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还会引起超重和肥胖。肥胖是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之一,而腹型肥胖者更容易患高血压。

  4.盐摄入量超标
  血压与钠盐的摄入成正相关。食盐摄入量超过5克/天会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

  5.蔬果摄入量不足
  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此外,蔬果中还含有较多纤维素,有降低血压和血脂的作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居民每日摄入蔬菜量为300~500克,摄入水果量为200~350克为宜。

  6.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高血压。

  7.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诱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血压的上升。被动吸烟时,烟雾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人体交感神经系统,使人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8.饮酒行为
  喝酒会诱发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和增高。

 

如何做好血压监测?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儿童的血压也会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到成年后基本稳定。尽管儿童的血压逐年变化,但多数儿童的血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同年龄组所处的百分位数大体不变,这就是血压的“轨迹现象”。

  血压一直处于高百分位数的儿童,成年之后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为儿童青少年做好血压监测。

  做好测量前的准备:测量前30分钟应避免喝咖啡、运动和吸烟,并排空膀胱。休息5分钟后进行血压测量,测量时被测者应保持正确的坐姿(背靠在椅背上,脚平放在地板上)。

  测量阶段要求:测量时,手臂与心脏平齐;卷袖露臂,掌心朝上,肘部伸直;选择能裹住上臂1/2~2/3大小的袖带,驱尽其空气后,平整置于上臂中部,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处,以能插入1指为宜;按下电子血压计血压测量启动键。在血压测量过程中,应保持安静。

  结果判读:如果测得的血压升高(>第90百分位),应再行2次测量,并取其平均值进行血压分级。两次测量血压的时间间隔应为2~3分钟。

  测血压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目前,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成年期高血压的防控应该始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为高血压患者送上暖心的健康提示|健康小屋

    为高血压患者送上暖心的健康提示|健康小屋

  • 防高血压有个「关键年龄」|健康社区

    防高血压有个「关键年龄」|健康社区

  • 防高血压有个「关键年龄」|健康社区

    防高血压有个「关键年龄」|健康社区

  • 孩子的“心病”怎么治

    孩子的“心病”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