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坛

“当代听觉医学”论坛盛况|我淘健康

字号+ 作者:复旦医学生 来源:复旦医学生 2021-12-20 我要评论

2021年12月11日下午14:00,复旦大学克卿书院第七届正谊论坛之“当代听觉医学”在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1年12月11日下午14:00,复旦大学克卿书院第七届正谊论坛之“当代听觉医学”在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三位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王正敏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遗传性聋精准诊治中心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舒易来医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眩晕与平衡障碍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李文妍医生

 

克卿书院院长汪玲教授、克卿书院导师工作委员轮值主席彭裕文教授、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包江波老师、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包涵老师、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文婷老师,本科生培养单位和教务处的老师、克卿书院院务委员会成员等也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包涵部长主持。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15亿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约4.66亿人为致残性。在我国,听力残疾占我国残疾总人口的24%。听觉医学的发展可谓与我们息息相关。本届正谊论坛将带领大家走进当代听觉医学,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听觉的奥秘。

 

主旨报告

 

王正敏:人工耳蜗今明

 

王正敏院士详尽地介绍了当前国产人工耳蜗的装置设备、工作原理、适宜人群等,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人工耳蜗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脑机接口给予了我们人工耳蜗研究的明天的方向,利用5%的传出纤维反馈作用实现从脑到机的信号传递,有可能在未来为实现“意念交流”的科学研究中提供一条途径。目前的人工耳蜗已经到达了其“天花板”,而明天的人工耳蜗则处于刚刚起步的模糊的概念,但因其独特的功能引起了广泛的好奇,大家一同期待着未来人工耳蜗科技的突破性发展。

 

 

舒易来:耳聋治疗前沿

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

 

舒易来老师系统地讲解了耳聋的治疗现状和前沿,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如基因编辑在耳聋的应用,以及聚焦的临床转化工作。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感觉器官障碍,6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没有及时发现和干预将导致终生的聋哑。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CRISPR技术展现出了强大、精准的基因编辑能力,舒易来老师和他的团队通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耳聋模型上纠正了显性遗传性耳聋、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听力,并且对后天性耳聋如药物引起的耳聋也成功得到了治疗,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为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舒老师寄语年轻人:无奋斗不青春,希望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攻克耳聋这一世界难题。

 

 

李文妍:毛细胞再生与听力重建

 

李文妍老师先提出 “耳朵的功能有哪些?”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李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听觉产生过程及内耳中具有重要的机械电转化功能的重要细胞——毛细胞,分享了她在毛细胞再生理论和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李文妍老师还介绍了毛细胞功能评估设备研发和转化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眩晕疾病智能诊断和慢病管理工具的研发。李老师告诉大家要深扎自己的临床和研究领域,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也希望能够更多的同学加入听觉研究的领域。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王正敏院士、舒易来老师、李文妍老师一同登台,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本环节由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9级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研究生于浩然同学主持。

 

 

Q1:王正敏院士就完成了中国首例侧颅底手术,还率领团队研发了第一个国产“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被誉为中国人工耳蜗之父。遥想当年的临床和科研条件,一定是无法与今日相比,那么我们就会很好奇您是怀着什么样的信念,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如此成就的?

 

王正敏院士:我是改革开放最早一批国家派遣出国留学的人员。在国外我看到了人工耳蜗方面的研究,当时的临床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还不是很完美,我就觉得这是很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回国之后,我就和几位工程方面的人员合作一起研究,但是他们应该合作做什么,所做的干什么用,要达到怎样的质量要求都需要我回答,包括生物学、医学和将来应用等方面的指标和标准。对这类跨学科问题我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克服多方面的困难,一心一意期望我们中国也能生产自己的人工耳蜗。

 

 

Q2:舒老师,其实对于“医生做科研”这个话题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说现在甚至有一点“重科研、轻临床”的风气……不知道舒老师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自己又是如何做到二者兼顾的呢?

 

舒易来医生:科研和创新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源动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做科研是需要的。当然,科研不仅仅限于细胞或者分子层面的基础研究,还可以是临床研究,如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总结和改进、临床观察性研究、以及RCT研究等。研究问题源于临床,从而推动临床的发展。我是一位临床医生,前面讲课中的耳聋讲模型,很多都是因为在临床看病过程中,总结发现了这些疾病的特点和规律,然后以科学的方法证实,最终做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造福患者。另外,建议从事临床科研的同学要加入找团队,在一个合作的平台上学习、成长。同时,医生要跟做研究的科学家多合作、做朋友,相互取长补短。最后,要把握和关注前沿,和全国、国际上的科研人员,保持沟通,利于开阔视野。

 

 

另外,希望从事临床科研的同学一定要找一个团队,在一个合作的平台上广泛地学习成长。同时,医生要学会跟科学家做朋友,和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保持沟通。

 

Q3:想请教李文妍老师,如今耳机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必需品,随之而来的就是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直线上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平时生活中又应该如何避免因为使用耳机引起听力受损呢?

 

李文妍医生:在嘈杂的环境下戴耳机的过程中,会不自主把音量调得比较大,会导致听力阈值发生暂时性的阈移,如果时间过长,音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阈值的改变。建议大家戴耳机的时候,持续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60%。另外现在耳机种类有很多,各有利弊,总而言之,减少在强音下的暴露,能够保护我们的听力。

 

 

Q4:有同学睡觉的时候戴耳机听音乐,或者有一种特别的UP主和专辑帮助大家睡眠,戴一晚上可以吗?

 

李文妍医生:对于一部分耳鸣的患者或者是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我们推荐睡前声治疗,但是也要对音量和时长有一定的控制,长时间的声音暴露有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的可能。人类耳蜗毛细胞不能够再生,因此一定要注重听力的保护。

 

Q5:通过今天的论坛,大家了解到一旦发生感音性耳聋的话,想要恢复很困难,经过舒老师、李老师、王老师的报告,以及很多现在尖端的不同治疗手段的突破,我们想知道,哪一些技术领域可以率先走出实验室,并应用到临床上造福患者,取得新的突破?

 

舒易来医生: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经多方证实是有效的,我们以及国外的团队都在积极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和临床转化。其次,听觉保护药物的研发也可能更早实现临床转化。

 

 

Q6:王院士,在未来下一个阶段,您觉得像李老师、舒老师做的基因编辑会率先取得突破,还是脑机接口带来的突破会是主要的发展?

 

王正敏院士:这个问题不能现在就能够肯定地回答。首先是我们现有的能力,还很难构建完整的天生耳蜗。但是人工耳蜗不一样,人工耳蜗是离脑位置最近的终身植入体,已经是人体的一部分了,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做更多的工作,使植入的人工耳蜗成为脑机双向传输信息的接口。总之,在医学上做的每一件事情首先要保障患者安全不受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Q7:我想请问一下舒易来老师,您之前提到基因治疗手段当中的耳聋基因,因为中国在基因编辑这方面的监管力度非常大,这项治疗手段在国内能否顺利开展?

 

舒易来医生:基因治疗主要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过表达的方法。第二种是基因编辑的方法。传统的过表达方法和基因编辑的方法在临床上均实现了多个疾病的临床转化。目前实现的均是在人类的体细胞上实现的,不是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目前是不被允许在临床转化和应用的。

 

 

Q8:我想有一个问题是问王院士的,您是1955年上医毕业,1982年到瑞士拿到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院士,所以我想问的问题是,人工耳蜗是您发明的,那么您在听力的保护上面,其实应该是走过了这么多年,我想问,您又冒着这样一定的风险,担着这么大的责任,是什么支撑着您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

 

王正敏院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对我个人,医生们都有着差不多类似的经历。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很多人都有无私奉献和报效祖国的信念。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个基本信念,还是应该要始终坚持的,希望所完成的科技成果能为人民作贡献。我希望每个同学将来也能这样去做。

 

 

Q9:听了王院士的汇报我倍受鼓舞,作为未来走向科研的道路的青年学生,您对我们有什么寄语吗?

王正敏院士:我想送给大家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要坚持长期学习,第二句话就是要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如果大家到临床工作,你就是站在临床的最前线,更要做好这二点。

 

 

克卿书院院长汪玲教授表示医学的发展和前进离不开像三位嘉宾一样怀抱着理想信念,大浪淘沙的人,一代代医生,一代代医学科学家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砥砺前行。当代医学生要传承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求实的精神,善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品质,以人为本,甘于奉献的态度。最后,汪玲教授对同学们提出正谊明道、坚守从医初心,守正创新、勇攀医学高峰,坚韧不拔、练就过硬本领的三点期许,希望同学们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块孕育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的优渥土地上,成长为具备科学精神,创新之力的医学新生人才。

 

 
 
 
我淘健康打造家门口的“会客厅”
 
京智康+健康社区引领家庭医疗生态
 
我淘健康构建“互联网+健康社区”服务新生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前列腺癌新十年系列访谈”

    “前列腺癌新十年系列访谈”

  • 第四届“问津”脑血管病论坛举行

    第四届“问津”脑血管病论坛举行

  • “第五届CAAE癫痫精准医学论坛”圆满召开

    “第五届CAAE癫痫精准医学论坛”圆满召开

  • 第二届“申江医学影像论坛”胜利召开

    第二届“申江医学影像论坛”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