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健康科普

全国多地降温超20℃,天冷时身体用3招“自动升温”

字号+ 作者: 生命时报 来源: 生命时报 2022-12-01 我要评论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消息,近几日全国大范围剧烈降温,多地气温下降20℃,其中河北出现零下30℃低温。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消息,近几日全国大范围剧烈降温,多地气温下降20℃,其中河北出现零下30℃低温。
 
 
 
冷空气持续发威,带给人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冻得发抖」。但你可能不知道,天冷时颤抖是人体在启动“回温机制”。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 艾思奇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宁蔚夏
 

为什么天冷时人会颤抖?

 

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台机器,37℃便是它的出厂温度。要保证人体不出故障地运行,需要长时间恒定在这个体温。
 
为防止体温过低导致的低温症,大脑会密切监测身体热量水平。一旦遇冷,身体就容易发抖,连牙齿也会打颤。
 
由美国纽约雷诺克斯山医院、克利夫兰诊所和俄勒冈健康与科技大学完成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上述现象的原因。
 
作为深藏于大脑的“指挥官”,下丘脑起着体温调节、平衡调节和腺垂体激素分泌调节等作用。通过控制体温、血压、饥饿、口渴、情绪和睡眠等因素,使身体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当皮肤表面过冷时,皮肤受体会向下丘脑发送信号,而下丘脑启动的一大升温技巧就是颤抖。


颤抖过程中,骨骼肌以快速爆发的方式反复紧张和放松,进而出现身体发抖和下巴肌肉抽搐(牙齿打颤)。


身体的这些反射过程可消耗化学能,产生热量为身体保暖。

 
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更多能量散失,能效转化也不高,但在体温最开始下降的时候,这种方式依然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御寒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遇冷颤抖不同于其他因素的颤抖,主要有以下区别:
 
  • 恐惧等因素导致颤抖涉及“非战即逃”和肾上腺素的产生,为应对威胁做好准备。低血糖也会导致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出现颤抖、心跳加快、焦虑不安、出汗和饥饿等症状。
     
  • 帕金森病等疾病引起的震颤:关键原因是控制肌肉运动的大脑区域出现异常,当一块或多块肌肉不自主收缩,通常会导致手部抖动,也可能会导致腿部、头部乃至全身抖动。
 

身体对抗低温的生理机制

 
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厚衣服等“外援”装备,人体会自动启动一系列内部御寒措施,除了颤抖,身体还有以下御寒机制:
 

降低能量消耗

冬天一到,为了保持温暖,身体内部会通过降低肌肉收缩次数、重新分配碳水化合物消耗数量等降低能量消耗水平。
 
如果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身体的神经系统反应就会变慢,导致肌肉收缩变慢。同时,身体将消耗更多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
 
乳酸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使身体运作变慢来储存热量。
 

降低血液流速

寒冷会导致血管压缩、血液流动阻力变大。体表皮肤和四肢如手指、手掌和脚部的血液流速最先降低,因此这些部位也最容易感到寒冷。

 

身体通过限制流向这些部位的血液,防止过多热量散发。不过,这种防御机制会导致血压上升,影响心脏供血,可能加重心脏负荷。
 
 
当上述应对机制功能降低时,强冷空气就容易引起低体温症,主要分为几个程度:
 
  • 轻度体温为32℃~35℃,表现为颤抖、倦怠、判断力下降;
     
  • 中度体温为28℃~32℃,表现为颤抖、意识障碍;
     
  • 重度体温不足28℃,表现为意识不清、无呼吸、心跳停止。

 

低体温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如果再遇上感冒,机体调节功能失调,将无法维持身体必需的热量,从而陷入低体温症。

 

6招扛住降温的“暴击”

 
 
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通常发生在11月末、1月初。

 

《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冷空气活动使得某地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时,可称为寒潮。

 
这种降温现象会对健康造成以下负担:
 

!

心脑血管疾病

 
短时间内气温的大幅下降,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和血栓形成,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猝死。
 

!

呼吸道疾病

 
冷空气也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减少、纤毛清除病菌的能力受阻,降低其屏障保护能力,诱发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低温致死

 
2015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居民非意外死亡中约有7.7%的比例可归因于非适宜温度的暴露,其中低温相关的就高达7.3%。
 
国内基于272个主要城市的研究也发现,暴露于过低或过高的户外温度都会显著增加非意外死亡的风险(如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意外事故风险升高

强烈冷空气还会带来暴雪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容易给户外工作者带来直接损伤,如冻伤、跌倒、高空坠落等。
 

需要提醒的是,南北方虽然有气候差异,南方地区居民也要做好保暖措施。

 

我国学者发现相较于南方人,北方居民有较低的强烈冷空气相关的死亡率,或者说更“抗寒”。

 

这可能与北方居民对冬季低温环境有一定适应性,以及采取供暖有关。

 
 
冷空气来袭,建议大家做好6点防护:

 

1.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气温消息或警报变化,提前做好个体防护和出行规划;

 

2.使用取暖设备,保持室内温暖舒适;

 

3.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容易受到低温的危害,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头部、脖子和四肢的保暖;

 

4.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温热食物,注意补充水分;

 

5.出行注意防寒保暖,如增添衣服,佩戴帽子、围巾、保暖鞋袜等;

 

6.雨雪天外出时,要特别注意防滑防摔,走路要全脚掌着地,缓步慢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不胖、贫血,不可能有高血压?这些误区别踩雷!

    不胖、贫血,不可能有高血压?这些误区别踩雷!

  • 当代成年人听力测试(全国卷).mp3

    当代成年人听力测试(全国卷).mp3

  • 夏饮凉茶有讲究

    夏饮凉茶有讲究

  • 「全国乱穿衣预警地图」:教你一套早春穿衣原则

    「全国乱穿衣预警地图」:教你一套早春穿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