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人物专访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当好乡村里的120

字号+ 作者:钟财芬 来源:生命时报 2023-10-16 我要评论

他说“要做病人的眼和腿”

 
 

开栏的话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真正的医生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知识,更要有诚信、真诚、无私、慈悲的医德。
 
截至2021年底,我国医师数量已达428.7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医生自踏上行医之路,便始终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丰富的经验、知难而上的精神,帮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生命时报》开设“对话良医”栏目,记录他们的故事,以及对“从医”和“治病”的思考与感悟。
在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乡村医生刘永生埋头一干就是47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成了乡亲们口中“信得过的120”。
 
今年8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作为其中少有的乡村医生入选。近日,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刘永生讲述了他的故事和对乡村医生的认识。
 

《生命时报》第1735期头版

 
 
 

抱着感恩之心开始行医

 
刘永生生于1959年,说起从医的初衷,他分享了母亲常挂在嘴边的故事。那年,两岁的刘永生右腿意外骨折,家里凑不齐看病钱,母亲急得大哭。村党支部书记听说此事后,动员党员干部这家出一块、那家拿八毛,凑够了20元诊疗费,使刘永生得到及时诊治,没落下残疾。自那时起,母亲反复叮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当医生,让所有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辈子不敢忘了村支书和乡亲们对咱的帮助”。
 
这件事在刘永生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高中时,学校开办医疗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当他毕业回到村里时,村子正流行麻疹,短短几天内就有4个孩子夭折。看着他们母亲撕心裂肺地哭泣,刘永生也跟着心痛。
 
他反复琢磨村中的病况,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土方制成草药,在以身试药确认没问题后,给村里一位患病孩子服用。服药后,孩子的病慢慢好转,后来村里的麻疹也逐渐得到控制。因此,村支书认为刘永生是个学医的好苗子,把他送到一家医院学习。在上完3个月集训班后,刘永生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初入行时,刘永生满怀激情、踌躇满志。但有一次,村里一个孩子胳膊脱臼、疼得不行,可他却不懂得如何复位,只得抱着孩子跑到县医院,折腾半个晚上才处理好。这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从医光有激情不行,学好医术才是根本。于是,他马上行动,前往一家医院的骨科学习,首先学的就是如何将脱臼胳膊复位,之后再有孩子脱臼,不出村就能得到治疗。
 
在刘永生到医疗站工作的第二年夏天,他的职业生涯再遭遇挑战。那时村头有一位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当时,村里医疗条件不好,他就用担架把产妇送到县医院。“那时翻了两个深沟,耽误了时间。我把产妇送到县医院后,她已经失血性休克了,最终也没能救活。”晚上,他将产妇的遗体送回村里,她家中3岁的孩子一直拉着产妇的手,喊着“妈妈”。屋子里的人哭成一片,刘永生心里很难过。
 
他当时就想,要学好分娩技术,今后不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妈妈。自那以后,他得空就去县医院妇产科学习。培训回来后,努力提高技术,学着为村里的产妇接生或在产妇送医前做准备工作。自那时起,村里再没有一例产妇死亡。
 

刘永生边工作边学习,当遇上急难险重病例时,他会在送病人去县医院后,跟着接诊医生,仔细学习诊治方法。同时,他会记下那些自己治不了的病例,找时间去县医院或向来村里支援的专家老师请教。只要有医疗学习班、技术专业培训班,刘永生都会尽可能地参加。

 

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当初那股劲头,不断学习和钻研。从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正骨手法,到导尿、洗胃、接生,刘永生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位全科医生。如今,当他再面对乡亲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手足无措。“病治好了就是经验,没有治好就要找到原因。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学。”刘永生说。

 

做病人的眼和腿

 
几十年来,刘永生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病人眼睛不好,咱就是他的眼;病人腿脚不方便,咱就是他的腿。”有时,乡亲们病得厉害无法来卫生室看病,刘永生就到病人家里看诊。平时,他一天上门出诊五六次是常态。
 
最忙的一天,刘永生天亮就出发,去乡亲家里看病、复诊;中午,给病人做外伤缝合,刚放下手中的活,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遇到产妇临盆,赶忙开始接生;一眨眼,就忙到晚上12点。
 
有时候,病人有特殊情况,他干脆住到病人家里。“之前,有个病人癌症晚期,疼得受不了,一晚上要打好几回止疼针,我就睡到他屋里。他一叫,我就起来给他打针或观察他的情况。”
 
刘永生(左)在卫生室看病
 
随着医术不断精进、救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刘永生的名声慢慢传开。有人劝他离开乡村往外走,“别人和我说,你咋这么瓜,是跟钱有仇哩。有这个技术,你出去绝对差不了。”说这话的人多了,刘永生也动过到外面闯一闯的念头,可还来不及细琢磨,就又一头扎进日常医疗工作中。
 
他说:“有弥留之际的老人不行了,他不叫孩子却喊我的名字。有腰椎不稳、走不了路的老人,会对我说‘我儿在电话里,不如你在我身边’。外面再好我也不去,既然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应该在这里安下心、扎下根,把乡亲们都服务好。”
 
 
前不久,刘永生因为获得“最美医生”称号,暂时离开家乡来北京参加活动。村里一位86岁的老婆婆在电视上看到他后,专门打来电话问候,怕他不回村里或回去迟了,自己有病没人看。刘永生笑称,“我很感动,乡亲们离不了我,其实我也离不了大家。回到村里,我要继续发挥余热。年过六十不算老,农村医疗继续搞;胸中只要有志气,背上药箱不放弃。”
 

只给自己打60分

 
40多年扎根基层一线,刘永生亲身经历了乡村医疗的改善与革新。随着政策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倾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刘永生所在的卫生室也从当初村里一间简陋的小屋,变成了现在“五室分开”的标准化卫生室。他感叹道:“以前我出诊,天晴一路土,下雨满街泥;一个药箱一把伞,一双布鞋路上赶。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道路平、路灯明,卫生室门前停有120。如果谁人疾病发,咱十分钟后到他家。”
 
不过,刘永生认为农村医疗仍有完善空间。比如以农村现有的医疗条件,很难满足老年人、慢性病人的康复治疗,还无法达到“康复在基层”的目的。目前,刘永生只能通过教家属护理知识的方式,让病人在家康复。
 
另外,绝大部分村医现在依然是“孤军奋战”的状态,当遇到乡亲们突发急症要抢救时,刘永生自己常常忙不过来:“目前村里缺人、缺设施,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困难的。但我也在努力摸索去解决这些困难。为了送危急重症病人去大医院就医,我买了一辆汽车,24小时待命。对于这类患者,乡村医生要明确自身定位,那就是做好院前急救,充当好120的角色,给大医院救治赢得时间。”
 
 
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刘永生做了很多思考。他认为,应把重点放在“治未病”和发展中医上。医生看病人不应追求越看越多,而应力求越看越少,讲究预防为主。他希望,通过平时给乡亲们普及基本的医疗常识、传递健康的生活观念,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而他之所以想要发展中医,是“想让良药不再苦口,让慢性病人能在享受中治疗、在幸福中痊愈”。
 
从“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优秀乡村医生”,到“中国好人”“2023最美医生”……刘永生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只给自己打60分。他坦言:“这只是一个及格分,因为我做的远远不够,医术没法满足乡亲们的所有需求。作为乡村医生,我想让病人不出村就治好所有病,但往往没有条件或能力。做医生必须要有‘一双救死扶伤手,一颗济世安民心’,只要病人需要,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才能当好‘健康守门人’。”
 
如今,年逾花甲的刘永生依然觉得,自己的从医之路才走了不远。他对记者谈起了许多自己敬佩的医生,比如上汾井村有一位老中医贾振安,一直行医到80多岁。谁家有病,贾医生就拄着一根拐杖,到病人家里看病。
 
刘永生深感村子里能够配个医生不容易,“咱农村有一句谚语叫做,‘少裁缝,老医生’。裁缝越年轻越心细,医生越老经验越多。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贾医生一样,在行医路上一直走下去,为乡亲们减痛治病尽一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

  •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李燕明:医生不是冰冷工具人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李燕明:医生不是冰冷工具

  •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获得者梁宗安:医者首先要心善

    对话2023年“最美医生”获得者梁宗安:医者首先要

  • 对话78岁国家级名老中医:以患者之痛为自己之痛

    对话78岁国家级名老中医:以患者之痛为自己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