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招募: 18858102946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健康科普

长期不体检、坚持不药自愈……这些加重糖尿病的误区一定不要踩!

字号+ 作者:京东健康JDH 来源:京东健康JDH 2023-05-30 我要评论

时时检测+合理用药+健康饮食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认识真相,走出误区

 

 

误区一

糖尿病不吃糖就可以不吃药?

 

 

人体进食摄入的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血糖的升高来源除了直接摄入的糖,其余两种成分的代谢也都能最终转化为糖代谢。

 

因此,糖尿病和吃糖没有必然的联系

 

糖吃得多并不一定得糖尿病,不吃糖也有可能得糖尿病。糖的范畴非常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糖果,还有米面等主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戒糖是非常难的,而摄入的其它营养成分也能转换成血糖。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差,处理血糖波动的能力不足,即使不吃糖也需要吃药。

A

 

 

 

误区二

身体不觉得难受,可以不用吃降糖药?

 

 

糖尿病早期往往无声无息,既不喘咳、憋闷,也没胸痛、头晕。可能有或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明显减轻的典型症状,但也可能没什么感觉。

 

但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是漫长而难以逆转的。血糖控制不良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明确风险因素,继续发展还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因此即使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仍然需要规范的降糖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A

 

 

 

误区三

我年轻,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得了糖尿病,甚至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年龄不是区分是否得糖尿病的标准

 

相反,年纪轻轻身患糖尿病对生命质量损害更大。如果你工作久坐,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且饮食结构不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那一定要规律体检,积极改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

A

 

 

 

误区四

糖尿病会遗传,跟生活习惯好不好无关。

 

 

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也有家族发病倾向。但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本身并不遗传,遗传的是更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更为重要。

A

 

 

 

误区五

吃「降糖神餐」就可以不用吃药?

 

 

降糖神餐其实是各种低脂、低糖或者富含纤维素等食物组成的菜谱,包括杂粮米饭,鱼肉虾肉和常见蔬菜等。

 

这些食物的特点是低GI,即食用后对人体血糖的扰动较小,确实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但并不具备降糖功效。

 

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等。

 

降糖神餐不具备以上任何一种功效,若「以餐代药」,必定会使血糖失控,糖尿病病情难以缓解

A

 

 

 

误区六

血糖降下来就可以停药了?

 

 

血糖控制良好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的结果,降糖药物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

 

如果用药治疗前血糖水平高,用药后血糖控制明显改善,更不能随意停药。

 

血糖控制良好、饮食习惯改善和运动持续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循序渐进地遵医嘱减药。减药包括: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减少口服药物种类和剂量等。

 

减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现血糖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A

 

 

 

误区七

按时吃药就行了,不需要定期测血糖。

 

 

血糖控制是饮食摄入、血糖吸收、胰岛素释放,以及外周血糖利用的综合表现。

 

血糖是动态变化的,以至于当天饮食摄入量,摄入时间和摄入类型发生较大改变,消化吸收状态改变,或者运动量较平时变化较大,都可能在用药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发生血糖的较大波动。

 

因此,即使用药方案没有出现变化,也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A

 

 

 

如何科学健康的管理糖尿病?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监测血糖

守护健康

种类

优点

电化学法

血糖仪

误差小,减少误导。

虹吸式

血糖仪

操作简单,采血量少。

带有记忆功能

血糖仪

方便观察,记录变化。

瞬感动态扫描式

血糖仪

不用采血,无痛无创。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降糖药物

注意事项

药物

服用时间

二甲双胍

胃肠道副作用较明显,建议餐后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与餐服用,即吃第一口饭,吃第一口馒头时嚼服;不进餐不服药,以免发生低血糖事件。

磺脲类促胰岛素

分泌剂

用于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建议饭前30分钟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避免发生低血糖事件。

胰岛素增敏剂类

药性温和,一周左右才起效。刚开始服用时对血糖影响不明显,需坚持服用,餐前餐后服用均可。

 

 

预防糖尿病,即刻开始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菊花、茉莉花、玫瑰花……那些常用来泡茶饮的花儿,不适合哪些人饮用

    菊花、茉莉花、玫瑰花……那些常用来泡茶饮的花儿

  • 3大甲状腺疾病,很多人中招还不知道!

    3大甲状腺疾病,很多人中招还不知道!

  • 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六招助您远离它

    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六招助您远离它

  • 大消息:WHO指出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那代糖食品不能吃了吗

    大消息:WHO指出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