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堂

邱晓光教授:对低级别胶质瘤治疗的一些认识

字号+ 作者:神经时讯 来源:神经时讯 2021-08-20 我要评论

邱晓光教授讲解关于天坛医院胶质瘤治疗中心对低级别胶质瘤治疗的一些认识。

 

 

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包括脑胶质瘤在内的18个肿瘤病种的肿瘤诊疗规范,《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的颁布,对于提高我国脑胶质瘤的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近日,在《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解读巡讲之济宁站会议上,神经时讯有幸采访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邱晓光教授,邱教授向大家讲解了关于天坛医院胶质瘤治疗中心对低级别胶质瘤治疗的一些认识。

 

以下为邱晓光教授访谈内容整理:

 

01

 

对于胶质瘤的治疗在最近十几年中有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15年前替莫唑胺的问世,让胶质瘤的治疗从PCV(甲基苄肼+环己亚硝脲+长春新碱)时代过渡到了TMZ(替莫唑胺)时代。其二是最近十年来关于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把胶质瘤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根据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判断其预后,据此来决定胶质瘤患者的治疗策略。

 

和高级别胶质瘤一样,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首先是手术切除,不能手术的患者进行部分切除或者活检,取得病理和分子病理,根据这些医学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关键是哪些患者是属于术后必须治疗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危患者呢?

 

不同年代的高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高危,我想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来考虑:

  • 年龄:年龄>40岁为高危因素

  • 是否全切:手术没有全切为高危因

  • 分子分型:IDH野生型为高危因素。

如果具有这些高危因素之一,那么就应该属于高危的低级别胶质瘤,需要进行术后治疗(放疗和/或化疗)。

 

02

 

对于高危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的剂量,是否还是我们现在推荐的45~54 Gy呢?我想这个剂量范围对于多数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是适合的,但是对于IDH野生型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我个人理解是不适合的,IDH野生型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应该按照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方案来进行治疗。

 

03

 

对于高危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术后化疗,十年前是PCV方案,现在是TMZ方案,但是这两个方案之间并没有数据的对比。虽然现在PCV方案仍然写在几乎所有的共识和指南里面,它作为一个一线治疗方案,目前替莫唑胺还替代不了,但替莫唑胺作为一个新兴的烷化剂,将来一定会或者很可能会替代PCV方案。

 

 

20年前设计的RTOG9802临床试验,是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结合PCV方案与单纯放疗进行对比。虽然放疗联合PCV化疗提高了病人的OS,但是患者早期的血液毒性和晚期的神经毒性均有明显提高,晚期神经毒性发生率达到22%。也就是说有一部分长期生存的患者,他们的生存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目前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PCV方案由于药物的毒性很大,基本已被弃用。

 

那么更好的化疗药物有哪些呢?一线治疗目前应该只有替莫唑胺。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最近结题的一个临床试验是:IDH野生/TERT突变的WHOⅡ级和Ⅲ级胶质瘤患者通过STUPP方案治疗,提高了OS。我们下一步要重点研究低级别胶质瘤中预后非常好的这一批患者,通过降低治疗强度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对于预后好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来说,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同等重要。我们正在做一些临床设计,准备采用45 Gy的放疗剂量和替莫唑胺联合,希望降低这一批患者的长期生存的毒性反应。

 

我们的目标人群是IDH突变型伴有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或1p/19q双缺失的胶质瘤患者,早期研究终点是神经毒性和3/4级血液毒性,终点是OS及PFS。2年左右就能看见这些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主要通过认知量表以及核磁等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评估。OS和PFS的结果需10年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邱晓光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组长

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