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秦亚溱:分子标志物助力B-ALL诊疗

字号+ 作者: 医脉通 来源:医脉通血液科 2021-10-31 我要评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秦亚溱研究员就B-ALL的分子标志物以及WT1在MRD监测的临床应用进行分享。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组起源于B系淋巴细胞且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在过去的几年中,B-ALL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标准化学疗法的加强以及危险分层、支持治疗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血液肿瘤和淋巴肿瘤诊断领域的交流与发展,第三届血液肿瘤精准检测高峰论坛于2021年7月3日-4日在北京圆满举办。值此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秦亚溱研究员,就B-ALL的分子标志物以及WT1在MRD监测的临床应用进行分享。
分子标志物协助B-ALL诊疗

 

急性白血病中普遍都会存在分子学异常,这些异常能够成为分子标志物用于白血病的诊断监测。秦亚溱研究员表示,“B-ALL的分子学标志物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融合基因,第二是基因拷贝数变异,第三是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比,融合基因在B-ALL中的发生率更高,而突变的发生率较低。”

 

秦亚溱研究员指出,分子标志物对于B-ALL的诊断、预后、靶向治疗以及MRD监测至关重要。第一,在诊断方面,已经从形态学分型进入分子分型,如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的B-ALL亚型。第二,在预后方面,遗传学是预后分层的基本骨架,现在已经把很多的分子学标志融入到预后分层体系,如Ph样(Ph-like)亚型、BCR-ABL亚型都归为高危组。第三,在靶向治疗方面,分子标志物能够有效指导靶向治疗。全球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以BCR-ABL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随后二代、三代靶向药疗效更加优异,所以TKI已经是BCR-ABL阳性B-ALL首选的治疗药物。第四,在MRD监测方面,分子标志物的特点是敏感和特异,用分子学技术监测白血病特异的分子标志物如融合基因达到了高敏感的要求,分子标志物检测推进了B-ALL的诊断和治疗。

 

RNA-Seq推进特异性标志物发现

 

目前二代测序已经广泛应用到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监测,在B-ALL分子领域,RNA-Seq作为重要技术逐渐被应用。秦亚溱研究员指出,RNA-seq主要是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谱对B-ALL进行分型,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去进行分类。除了分析基因表达谱外,RNA-seq技术也能够发现B-ALL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融合基因。

 

随着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到B-ALL,临床的分子分型和诊治方面将不断完善,逐步发现特征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更加精细准确的治疗。此外,分子标志物作为MRD监测的有效指标,能够更早的监测患者肿瘤负荷的变化趋势,从而更早的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最终减少疾病的复发。

 

WT1助力B-ALL MRD监测

 

WT1是一个泛白血病标志,在白血病中普遍非特异性高表达。在B-ALL的诊断中,WT1起辅助诊断作用,其含义多代表“恶性”。秦亚溱研究员表示,WT1更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在MRD监测。融合基因作为B-ALL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最多存在于半数的患者中,而对于其他没有融合基因标志的患者,WT1就是一个有价值且可普遍应用的MRD监测指标,已有研究数据显示了MRD在急性白血病,包括B-ALL中的监测预测复发的重要意义。

 

在预后方面,对于过表达的基因,其预后作用不大,所以在各种预后分层中几乎不会纳入过表达基因。目前有部分研究显示了WT1在B-ALL中的预后意义,但是不同研究的结论可能不一致。根据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在初诊成人B-ALL患者中发现WT1高表达和低表达均为预后不佳,只有中等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在其他的疾病种类中,WT1的预后意义又不一致,所以一定要在特定的背景以及特定的人群中做精细的分层,以明确WT1的预后意义。

 

 

 
 
 
 
 
 

秦亚溱 研究员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病临床中心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恶性血液病转化研究及分子诊断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项北京市基金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论文30余篇

  • 主持3项全国血液分子检测室间比对项目

  • 执笔(含参与)3项血液病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 获得首都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王小中:CML与肿瘤临床生物标志物研究前沿

    王小中:CML与肿瘤临床生物标志物研究前沿

  • 郗彦凤:分子生物学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郗彦凤:分子生物学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 李小秋教授:淋巴瘤分子病理进展与临床治疗指导

    李小秋教授:淋巴瘤分子病理进展与临床治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