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李小秋:促进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发展

字号+ 作者:医脉通 来源:医脉通血液科 2021-12-06 我要评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以“关于我国淋巴瘤专科化建设项目病理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为题进行了报告。

病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石,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由于淋巴组织的结构特殊和所含细胞的异质性强,长期以来,淋巴瘤的诊断是病理学的难点之一。今年4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设立的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该项目旨在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包含病理中心、临床中心、全程管理中心三大中心的淋巴瘤专科联盟,通过能力建设、专科化人才培养、质控体系搭建等方式“多管齐下”,全面推动淋巴瘤专科建设与能力提升,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路径实践标准,从而帮助患者最大程度获得治愈机会。

 

2021年9月25日-29日,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以“关于我国淋巴瘤专科化建设项目病理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为题进行了报告,分别从“病理学科在淋巴瘤专科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病理学组的主要任务”和“关于中国淋巴瘤病理诊断分层诊疗服务的设想”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病理学科在淋巴瘤专科化建设中的作用

 

01
提供诊断的“金标准”

李小秋教授表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淋巴瘤最可靠的依据,精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标准化、个体化治疗的基本前提。相比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尤其具有挑战性,主要原因包括:1)淋巴瘤病理类型繁多、复杂,不同类型肿瘤的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和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2)同一类型肿瘤在形态、表型、生物学等方面也存在变异特征;3)部分肿瘤因形态类似于反应性/良性病变而容易被漏诊,部分反应性/良性病变也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02
伴随诊断:为免疫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淋巴瘤已经进入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时代,有关治疗靶点(如CD20、CD19、CD79b、CD30、BCL-2、PD-L1等)的判断需要病理科的参与,除此之外,淋巴瘤的基因分型等也有赖于病理科的指导。李小秋教授强调,这些伴随诊断也为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03
提供预后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

病理科也可以为淋巴瘤患者提供预后信息和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包括判断淋巴瘤组织学亚型、组织学分级、增殖活性及其他可能提示肿瘤侵袭性的形态学特点等等。

 

04
专业咨询与患者教育

病理科可面向医生,提供病理专业咨询服务,也可面向患者,进行淋巴瘤义诊、科普与宣教工作等。

 

05
科学研究、教学、继续教育与学术交流

病理科也发挥了“桥梁”学科作用,可参与或帮助开展流行病学、基础研究以及转化性研究工作,除此之外,病理科也参与专业人才建设,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淋巴血液专科病理医师的培训。李小秋教授还介绍道,病理科也可参与各类淋巴瘤病理读片会、国际学术交流等其他学术活动。

 

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病理学组的主要任务

 

01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训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训是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的核心任务。李小秋教授介绍道,病理学组继续教育与人才培训的任务包括:

1)针对淋巴血液专科病理医师、技术人员及管理者整合CSCO指南、WHO分类和操作手册撰写《淋巴专科病理讲义》及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建设意义、人员培训方法、实验室设置与安全、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淋巴病理检验技术和疾病诊断标准、鉴别要点、信息管理等内容,强调专科特色及与临床衔接),预期2021年11月完成初稿;

2)逐步制作配套教学幻灯和网络教程,准备教学病例切片,2021年8月启动,预计2024年全部完成;

3)依托国家级(或区域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举办短期学习班(每次3-4天,每年4次),争取2022年初开始,依据教纲和讲义,实施师资实时带教、培训、答疑;

4)依托国家级(或区域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引导专科病理进修(3-6个月,包括适当时长的多学科会诊[MDT]淋巴瘤临床诊疗见习活动);

5)依托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教中心,对上述学习活动授予相应学分,并建立淋巴血液病理人才数据库,记录学员各种学习和考核记录;

6)准备考试题库,争取2022年12月底初步完成;

7)条件成熟时,组织国家淋巴血液专科病理医师资格考试。

 

02
病理中心基地建设

病理中心基地建设为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病理学组的重要任务,需要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李小秋教授表示希望按北、东、中南三大区域,首批遴选并创建8-10个与临床诊疗水平相匹配的示范性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期待其年化淋巴瘤病例诊断规模在1000~2000例以上。除规模外,还需要完整的技术平台和相对充分的医疗、师资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条件。此外,还要依托首批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开展继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建立考评标准和机制,对首批病理中心定期考评,并依托这些诊断中心帮助建立更多规模适度的区域性淋巴瘤病理中心。

 

03
参与诊治全程规范化管理

参与诊治全程规范化管理是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病理组的另一任务。国家级和区域性淋巴瘤病理中心通过和临床(全程管理组)衔接,引导患者规范、有序就诊,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肿瘤亚型或生物学演进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和就诊便利。同时,开展有质控的流行病学调研,通过和临床、管理和卫生经济专家协作,了解淋巴瘤的亚型构成以及诊治全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为行政部门决策和医药卫生部门改善诊治服务提供依据等。

 

关于中国淋巴瘤病理诊断分层诊疗服务的设想

 

李小秋教授表示,淋巴血液病理专业性极强,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水准和服务水平,一时还难以做到所有医疗机构同质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学科建设以及分层诊疗是解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

 

因此,李小秋教授建议,区、县级医疗结构的病理中心主要做好活检、组织处理以及切片制作等前期工作,并配备适量免疫组化检测初步筛选淋巴瘤病例,通过上级机构提供的病理会诊服务完成病理诊断。对于地市级(包括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的病理中心,必须具备有资质的淋巴专科病理医师(或至少有学有专长的通科病理医师)从事淋巴瘤病理诊断,具备完备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独立完成绝大部分常见、多发病种的病理诊断。对于省级(或部分直辖市)医疗机构的病理中心,必须建设淋巴病理亚专科,有专人从事淋巴瘤病理诊断,并配备完善的自动免疫组化、分子检测平台,接纳适度规模的病理会诊任务,并能承担相应的教学和培训任务。而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要和国家级淋巴瘤临床诊疗中心直接对接,需要具备完整的技术平台和相对充分的医疗、师资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条件。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完备。希望依托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开展继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小结

最后,李小秋教授总结道,淋巴瘤专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针对病理科医生的专科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只有加强病理专科规范化,病理科医生才能争取做到精准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进而造福患者。

 

 
 
 
 
 
 

李小秋 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淋巴造血病理专科负责人

  • 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组副组长,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肿瘤分类》(第4版,2017)和《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病分类》(第5版,2019)编委

 

 
 
 
我淘健康健康社区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京智康+健康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
 
我淘健康助力京智康健康社区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马军:治疗新模式,共赴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之路!

    马军:治疗新模式,共赴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之路!

  • 任瑞宝:以转化医学为抓手,促进技术产业化落地

    任瑞宝:以转化医学为抓手,促进技术产业化落地

  • 黄慧强:R/R NK/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与展望

    黄慧强:R/R NK/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与展望

  • 朱军:2020年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进展

    朱军:2020年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