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合作热线: 15658179397 客服热线: 400-996-2682
人物专访

医生的语言力量,从唐僧的紧箍咒谈起

字号+ 作者:医学界 来源:医学界 2024-02-17 我要评论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普脑外科副主任医 师李清晨,讲述了医生语言的力量。点击文末医生漫谈专栏合集,了解更多往期内容。 我们医疗行业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说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普脑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清晨,讲述了医生语言的力量。点击文末“医生漫谈”专栏合集,了解更多往期内容。

 
我们医疗行业的老祖宗希波克拉底说得好,治病有三种办法: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柳叶刀。所以,身为医生,请不要忽略语言的力量。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有人说自己熟读《西游记》,有问题可以随便问,于是就有人问,唐僧的紧箍咒儿是怎么念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相当荒唐,但我却认真地思考过,在现实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哪种咒语有可能让人头疼呢?
 
二十多年前,我们在神经内科实习的时候,本科生还有机会动手给病人做腰穿。当时有位同学在卧谈会上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他是如何跟病人签操作同意书的,尤其是详细交代了腰穿之后要平卧,否则就有可能头疼,果不其然,病人真的就头疼了。
 
我当时其实有过一闪念的怀疑,腰穿取的脑脊液那么一丢丢,真就能让病人头疼吗?是不是语言暗示的结果?
 
但我没捞着机会在神经内科验证自己的想法,等到我第一次动手做腰穿时,已经是在脑外科的重症监护室了,病人根本就没意识,无法对腰穿后的感受做出表述。
 
当时课业繁重,我又属于学得比较吃力的,这个问题也就搁置了。
 
后来发现,有些同学真的是轮转到哪个科,就会出现哪科常见病的典型症状,他们一边翻书一边害怕,等到轮转结束,竟然会把教科书里的“病”得了个遍……后来我知道,这种现象不只是我注意到了,很多人都有所体会,还把这种现象叫作“三综合征(一般是大三开始接触临床课程)
 
对于类似的情况,更准确的术语叫“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的拉丁文是placere,意为“使快乐、高兴”,指通过提供对生理上不起直接作用的药物和治疗减轻症状,是由于非活性物质或无效的治疗所产生的一种医疗作用。“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反映了在疾病问题上身心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如果相信某种药物有效会带来某种改善的效果,那么相信某种情况有害,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改变呢?
 
比如有些人就是会强烈地感到自己有病,但医生根本查不到任何病理改变,病人的种种不适只能归因于社会心理因素,这种在心理上将并不存在的疾病当作存在从而危害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形,在医学文献上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其拉丁语的原意是:我将受害。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有一段时间连续做了好几例结肠癌,病人的年龄都不大,他就非说自己左下腹能摸到一个包块,但我们给他查体,谁也摸不到,他把自己简直要吓哭,非要做肠镜,他又不敢跟家里人说,肠道准备那天晚上就住在我研究生宿舍,整晚都唉声叹气,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样子,气氛十分感伤。
 
做肠镜当天,他情绪倒还稳定,临要脱裤子了,还贱兮兮地跟护士撩闲,肠镜的结果是,啥阳性发现也没有,从那以后,他在自己腹部也摸不到包块了……
 
后来,听说他做了乳腺外科医生,希望这种“反安慰剂效应”再也不会困扰他了。
 
为什么我会觉得唐僧紧箍咒儿能奏效的原理很有可能是“反安慰剂效应”呢?大家回忆一下,孙悟空虽然一度被紧箍咒儿造成的头痛折磨够呛,但他好像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也就是说紧箍咒儿并未给大圣的身体造成永久的器质性的伤害。
 
目前,关于反安慰剂效应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与疼痛的关系,其中可能的机制不止包括消极预期和条件反射,还有生化因素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可能是焦虑情绪导致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分泌增加 ,进而引发痛敏。
 
那么,有关反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对医生的工作有哪些启示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医生的信心能够对疼痛患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一项智齿试验就说明了这一点,试验中,拔完智齿的病人可获得三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
 
第一种是芬太尼(强效的类阿片止痛剂),第二种是纳洛酮(阿片类拮抗剂),第三种是生理盐水(安慰剂)。
 
第一组牙医被告知他们必须给病人使用芬太尼或者生理盐水,第二组则被告知他们必须给病人使用纳洛酮或生理盐水。
 
结果是,在第一组,使用盐水的病人痛感减少了30%;而在第二组,使用盐水的病人痛感反而增加了20%。
 
这个试验说明,信心是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能察觉到语言之外的微妙线索,他们对止痛的预期也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这样的术语,而是将这种现象统称为预期效应。
 
在头痛的治疗中,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对疼痛的感受,那么,医生就尤其要注意避免反安慰剂效应增加病人的痛苦。有时候,在药物试验阶段,志愿者退出试验的原因就是反安慰剂效应,比如目睹别人使用安慰剂时产生了头痛,那么受试的志愿者也会在使用该种安慰剂之后产生头痛。
 
类似的,在社会群体中,随着某种药物的负面报道增加,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这一现象提醒媒体,如何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避免反安慰剂效应对公众的伤害之间取得平衡,实在是值得深思的事。
 
在医生日常工作中,尤其是涉及一些有创或有风险的操作,按照伦理要求,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另外,在交代风险时也要注意分寸,如果过多渲染治疗的风险及痛苦,就极可能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甚至干扰病情恢复。
 
对公众而言,要避免不良信息过载,尤其是在有些疾病流行期间,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对疾病症状夸张描述。在希腊神话里经常有预言导致自我实现的故事,如果你对有些症状关注过多,那么轮到自己生病时,就非常有可能症状比别人更重。
 
我虽然理解很多人渴望被注视的心理需求,但真的没必要把自己的各种病痛都往社交媒体上晒,因为公众非但帮不到你,你的恐惧反倒会影响别人,过多的倾诉痛苦还容易让自己失去对抗疾病的勇气。
 
在唐僧决定去西天取经时,众僧非常担心,曾劝阻他说,此去西天,水远山高,路多虎豹,峻岭陡崖难度,恶魔鬼怪难降……面对这些担心,唐僧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我们对疼痛的恐惧,可能也是一种心魔。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s@jingzhikang.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 与健康谣言“死磕”,这位医生4年发布上千条科普视频……

    与健康谣言“死磕”,这位医生4年发布上千条科普

  • 于维雅: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于维雅: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

    对话96岁血液病专家王祖贻:当医生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