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牛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字号+ 作者: 医脉通-llx 来源:医脉通血液科 2021-11-03 我要评论

2021年第二届白求恩淋巴瘤青年论坛会议​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进行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疗进展”主题报告。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淋巴瘤的疾病控制率、治愈率较高,患者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后,生存期可大大延长。为了深入探讨我国淋巴瘤的诊治与发展,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系列活动——2021年第二届白求恩淋巴瘤青年论坛会议于2021年5月29日线上召开。本次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进行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疗进展”主题报告,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DLBCL的流行病学与预后因素

 

牛挺教授首先对DLBCL的流行病学进行了介绍。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例新发DLBCL,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例的30%。DLBCL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约为65岁,30%的患者年龄>75岁,通常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外病变或两者兼有,并且需要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DLBCL是该院2013-2018年发病最多的NHL,每年新诊断DLBCL病例727例。
 
牛挺教授随后对DLBCL的预后因素进行了介绍。5%-15%的DLBCL具有MYC重排,可与BCL2重排同时发生,也可与BCL6重排同时发生,称作“双打击(DHL)”或“三打击(THL)”淋巴瘤,这部分患者预后相对较差。DHL、THL患者的不良结局在MYCIG基因伙伴发生易位时更加明显。
 
肿瘤微环境也会对DLBCL预后产生显著影响。一项研究对来自多个独立队列的4655例DLBCL患者的微环境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描述了4个不同的淋巴瘤微环境(LME),即“生发中心样型(GC)”、“间充质型(MS)”、“炎症型(IN)”、“衰竭型(DP)”。它们与不同生物学畸变和临床行为密切相关。LME-MS型DLBCL患者中GCB亚型较多,LME-IN型DLBCL患者中ABC亚型较多。GC、MS、IN、DP四种LME亚型的高危DLBCL患者比例依次增高,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难治比例也依次增加,其中LME-DP型DLBCL患者的OS、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差。
 
此外,PET/CT显像中肿瘤总代谢体积(TMTV)、骨髓受累、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和分子学反应对DLBCL同样具有预后意义。牛挺教授表示相关检测的开展对DLBCL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DLBCL的治疗

 

局限期DLBCL

 
约30%的DLBCL患者就诊时为局限期,这部分患者通常具有低危临床特征和良好结局,5年OS率为85%-95%。目前局限期DLBCL的研究重点是限制化疗周期数量或者省略放疗。III期FLYER研究证实,局限期年轻DLBCL患者采用6R-4CHOP方案疗效不劣于标准治疗方案,且毒性降低。目前该治疗方案已纳入相关临床指南。
 
此外,对于局限期DLBCL,牛挺教授还强调了PET-CT评估的重要性。一项II期研究显示,对于3R-CHOP治疗后PET-CT评估完全缓解(CR)的患者,4周期的R-CHOP方案治疗已经足够。但对于中期PET-CT评估阳性的患者,或IPI评分高、具有高危生物学特征的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
 

进展期DLBCL

 
约70%的DLBCL患者就诊时处于进展期,需要全身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目前的标准化疗方案为8R-6CHOP方案。早在2014年便有相关研究提出在R-CHOP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进一步提高疗效,但相关研究结果均为阴性,R-CHOP+X方案在DLBCL至今无显著突破。
 
此外,巩固性放射治疗(RT)在进展期DLBCL的应用仍存在争议。近期公布的一项纳入723例进展期DLBCL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巩固性RT治疗后PET-CT阳性的患者治疗结局接近PET-CT阴性的患者;诊断时存在巨大肿块(≥10cm)的PET-CT阴性患者预后与无巨大肿块患者相同。PET-CT能够可靠地引导选择性给予巩固性RT,PET-CT阴性且未接受RT的晚期DLBCL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
 
约20%-25%的DLBCL患者由于年龄相关的健康状况不佳、存在合并症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接受标准一线治疗(如R-CHOP方案)。针对这部分unfit的DLBCL患者,GELALNH03-7B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体能状况较好的高龄(>80岁)DLBCL患者,R-miniCHOP21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加拿大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R-CEOP方案治疗unfit DLBCL患者的10年PFS率与R-CHOP方案无显著差异,R-CEOP方案同样是这部分患者的可选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

 
3%-5%的DLBCL患者会出现CNS复发,这部分患者中位OS不足6个月。CNS复发常在治疗结束后早期出现,提示诊断时已有隐匿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目前DLBCL治疗中CNS的预防仍存在争议,采用可进入CNS的全身性药物进行CNS预防的作用仍未被证实。2020年ASH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高强度免疫化疗与CNS复发风险、PFS及OS无显著的相关性,而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则可降低CNS的复发风险。
 

复发难治DLBCL

 
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10%-15%的患者患原发性难治性疾病(即接受治疗6个月内不完全缓解或复发),另有20%-25%的患者在初始缓解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这部分患者治疗结局较差。远期复发(治疗后>2年)的患者结局较好,但可能出现惰性淋巴瘤复发,对于这部分患者,重复活检具有一定必要性。
 
对于化疗敏感性复发或难治性疾病患者,大剂量化疗和ASCT有可能带来疾病治愈。但由于高龄和合并症,仅有一半复发难治患者适合接受ASC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的问世为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带来重大转变,目前FDA已获批多款CAR-T产品用于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此外,双特异性CAR-T、串联型CAR-T、异基因CAR-T等新型CAR-T也具有一定探索空间,未来有望为复发难治DLBCL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除了CAR-T疗法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核输出蛋白抑制剂、CD19单抗均为复发难治DLBCL中值得关注的新型药物。Polatuzumab Vedotin、Selinexor、Tafasitamab目前均已被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此外,CD47阻断剂、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也已在复发难治DLBCL中展现出初步疗效,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结

 
牛挺教授最后总结道:虽然目前DLBCL仍存在未被解决的临床需求,但是随着DLBCL分子分型的不断完善以及部分新型药物的问世,未来DLBCL患者有望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好的临床结局。
 
 
 
 
 
 
 

牛挺 教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 中国初级医疗保健基金会血液病公益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委会副主委,止血与血栓分会副主委

  •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外聘专家

  • 四川省肿瘤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四川省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wotaotao.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俞文娟:老年虚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俞文娟:老年虚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 王亚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新诊疗经验分享

    王亚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新诊疗经验分享

  • 徐卫:BTK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干预策略

    徐卫:BTK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干预策略

  • 应志涛:谈CAR-T治疗

    应志涛:谈CAR-T治疗